最近開車載著小孩在台北市區穿梭,不時聽到小孩在後座呼叫「史瑞克耶!」原來是錯車經過的公車張貼著史瑞克的電影廣告。史瑞克是一個綠色的巨人,除了頭大身壯以外,還有一個喇叭狀的耳朵。雖然外觀嚇人,但是心地卻很善良,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據說這一集的史瑞克電影中有一段溫馨感人的情節,史瑞克的太太費歐娜生下三胞胎,這三胞胎除了遺傳史瑞克的外型和打嗝、放屁等習性以外,還喜歡玩弄爸爸史瑞克的耳朵,一家人和樂融融好不快樂。史瑞克的耳朵異於常人,看似怪異,但是筆者從耳鼻喉科的角度來看,卻很正常,為什麼呢?
醫學上所講的耳朵包含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外耳則是指耳朵(耳殼或耳廓)和外耳道。一般人所講的「耳朵」其實只是醫學上的耳殼,而習慣將耳朵內部都講成「內耳」。例如,許多人在掏挖耳朵或游完泳之後感覺到耳朵深處疼痛,往往會跟醫師說:「醫生,我內耳發炎」,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外耳炎」。
外耳道的形狀很像隧道,長度大約二點五公分,隧道的盡頭就是耳膜,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是軟骨部分,內三分之二則是由硬骨構成。我們挖耳朵到外三分之一的時候感覺很舒服,但是向內挖到骨質部分的時候,若不小心碰到耳壁會非常疼痛,這是因為骨質部分完全沒有軟組織作為襯墊緩衝的關係。
如果把外耳道和耳殼連起來看的話,就像是一隻喇叭。喇叭身是耳道,喇叭口就是耳殼。史瑞克的喇叭狀耳朵跟正常人的耳朵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把整個構造向外拉出去。這樣的構造有缺點也有優點。缺點是太突出容易受傷,優點則是整個構造由軟骨和彈性纖維構成,怎麼挖耳朵都不會痛。
我們常常形容一個人「五官端正」,所謂五官是指「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在面相學上「耳」占第一位,可見耳朵的外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臨床上常見的耳朵畸形包括小耳症、副耳、耳垂裂、無耳症和招風耳等。
這些耳殼異常在醫學進步的今天都不是難以矯正的問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小耳症或無耳症的幼兒,要著重於聽覺機能的重建。如果是雙側的畸形和聽覺障礙,應該儘早使用助聽器以幫助語言的學習。到了五、六歲入學前再以手術做好外耳道和鼓膜的重建。等到十五歲顏面發育完成之後再作耳殼的整形。
有耳總比無耳好,史瑞克的耳朵雖然怪異,聽力應該沒有問題。凸出於外的耳朵在三個小孩玩弄之下,耳屎很容易就掉了出來,這是史瑞克自己也沒想到的好處。(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