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秋刀魚主要產區北海道,連續多日捕撈量維持一千三百公噸,接近去年同期捕撈量四倍,原因可能與海水溫度和洋流等環境變化有關,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查和科學數據分析。
猶記得這兩年日本政府代表於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會議中,宣稱由於中國大陸、台灣等國外漁船,於公海濫捕秋刀魚,導致該魚類資源銳減,為保護該資源,提議訂定秋刀魚捕撈限額。該項提議遭中國大陸、俄羅斯、南韓等國反對,並對是否存在過度捕撈問題抱持異議,使得該項提議未獲通過。
當前國際間對於漁業資源管理,首先須有科學證據,做為捕撈限額管理評估基礎;再依各魚類資源現況制定管理計畫及合理的捕撈配額,然後將配額公平分配到漁民身上;如確認已過度捕撈,則採用終止過度捕撈、修復與重建漁區的管理措施。
因此為了解秋刀魚是否遭過度捕撈,應由各當事國推派科學家共同組成調查小組,一起來解析秋刀魚資源變動數量與原因,作為後續資源管理與分配的重要依據,不要過度政治算計,才會有說服力,也有助於秋刀魚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及管理。
台灣沿近海漁業同樣出現經濟魚種捕獲量減少的情況,政府儘管推出收購老舊漁船、獎勵休漁、投放人工魚礁、實施禁漁期等措施,漁民生計仍未獲得顯著改善。近年來民間團體要求畫定海洋保護區,禁止捕撈,讓海洋生物有喘息機會的聲浪不斷,卻也遭到當地漁民團體的反彈。
為平息紛爭,避免做白工,漁政機關應該透過水產試驗研究機構協助,針對沿近海重要魚類資源進行科學、動態、持續性評估,依賴大量準確、科學評估資料來判斷,然後再根據資源不同狀態,採取不同的漁業資源管理手段與養護措施,並與相關單位(漁民、漁會、社區、環保組織等)充分溝通,用證據說服異議者,讓當地漁民社區主動加入重要漁區的資源保護行列,由他們來訂定管理及利用規範,政府只站在輔導立場,否則畫設再多的漁業資源保護區也無濟於事。
全球漁業發展趨勢,已經朝向沿海國專注於其專屬經濟海域內,漁業資源的保護、管理及永續利用。為此,我國漁業署為因應歐盟要求所做的種種遠洋漁業監控暨管理措施,也應該適用在沿近海漁業,才能避免沿近海漁業資源進一步枯竭。
李武忠(台中市/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