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混合吃,不易發現食物中小型異物,增加吞下異物風險。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人愛追求快速、便利,飲食常常選擇主食與主菜混在一起的「飯菜混合」餐點,例如上班族最愛的炒飯、炒麵、羹麵、燴飯、義大利麵、焗飯等等。專家指出,如此會將醬料、湯汁一起吃下,易攝取過多油、糖、鹽;有調查指出,小學生七成拿大碗公或便當盒吃營養午餐,而孩子把飯菜混著吃,還可能因為吃太快,咀嚼太少,影響健康。
董氏於今年九月開學前,做了一份小型網路問卷,根據填答的一百五十二位小學家長表示,學校午餐時間大約有超過七成的家長,幫孩子準備的餐具是「碗公」或「便當盒」,其中有四成會多備一個碗用來給孩子裝湯;幫孩子準備餐盤或有分隔的便當盒的家長,僅約整體的兩成。經實際入校觀察小學午餐用餐情況,發現多數孩子讓飯菜吃到後來混在一起,看不出、吃不出是什麼菜餚和味道,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七點不良影響,甚至延續至成人。
飯菜不混合 掌握比例保健康
七點不良影響,包括影響孩子使用筷子的技巧,吃太快增加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等。董氏基金會營養室主任許惠玉表示,近幾年觀察小學的午餐現場,發現多數學生使用碗公、未分隔的便當盒盛裝午餐,原因可能是方便攜帶、吃飯速度較快等;當所有菜飯都混在一起,不論原本午餐多好看、多好吃,孩子也已吃不出原本菜色的色、香、味。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指出,食物的營養、分量都和健康息息相關,若將各種菜色和飯盛裝在一個大碗中,難以一眼得知各類食物的量之外,對家長、教師來說也難以評估孩子是否吃得均衡。若能分開盛裝,就能利用「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等口訣,帶領孩子了解各類食物及均衡比例的概念。
國教署學務校安組組長林良慶表示,當各種食物混在一起,孩子無法藉由視覺、味覺了解食材,從小對食物的陌生,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食物選擇,若餐點中有異物、細骨魚刺等,也較易增加吞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