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門客對梁王說:「惠子談論事理善於打比喻,大王如果叫他不准打喻,那他什麼事理都說不清了!」
梁王聽後,說:「好!我來試試他!」
第二天,梁王見到惠子,就說:「希望先生以後說事理,就直接了當的說,不要打比喻。可以麼?」
惠子說:「假如今天有個人,不知道彈弓長得什麼樣子,他如果問彈弓形狀像什麼?我們如果回答說,彈弓的形狀就長得像彈弓那樣。這樣回答,你認為他就會清楚彈弓的形狀嗎?」
梁王就回答說:「他不會清楚!」
惠子說:「如果我們這樣回答他說『彈弓的形狀很像一把弓,只是它的弦是用竹子做成的』,這樣說他會明白麼?」
梁王回答說:「這樣說,他是會比較明白的。」
惠子說:「這就對了!我們說明事理,本來就是要用人家所知道的東西,去說明人家不知道的東西,這樣才容易讓對方弄懂他不知道的東西。現在你要我不要打比喻,怎麼能把事理說得清呢?」
梁王恍悟說:「你說得沒錯!說事理是應該要打比喻。」
魅力解析
說話如果懂得利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意思,是一種最容易讓對方懂得我們說話內容的方式。
語言和文字好像是很具象的表達工具,其實還是一種很抽象的工具,尤其在談論事理時。所謂事理,更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抽象東西,工作過程中我們常會需要與人談論事理,不善於語言表達的人就常會說得口齒不清、不善於文字表達的人常會寫得不知所云。善於比喻的人,只消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能讓對方一清二楚的了解我們想表達的意思。
「打個比喻」之所以能如此清楚的幫我們表達意思,是因為人類社會裏許多事務的道理,是息息相通的,即所謂一理通、萬理通,因此簡單的具象比喻,就能說明深奧的抽象道理。
一九五四年在大陸做總理的周恩來有一次參加日內瓦會議,他通知工作人員放一部彩色越劇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給各國代表觀賞,工作人員為了讓外國代表能看懂中國戲劇片,洋洋灑灑寫了十五頁的說明書,呈給周恩來審閱。
周恩來看後對工作人員說,說明書哪需要寫那麼多,只要在邀請函上寫一句「請你來欣賞一部彩色歌劇影片,中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就行了。
接到請柬後,各國代表都很好奇的想來看看中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怎樣的故事,出席踴躍,各國代表都看得如癡如醉。
你瞧!一句簡單的正確比喻,比十五頁的說明書既清楚又簡潔,更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