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佛學院 解開困惑 找到初心 李生鳳 |2018.08.16 語音朗讀 41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悉達多身為太子,為何會放下榮華富貴,走上出家修行這條路?因為老病死生的種種人生困惑,讓他決定去尋找答案。繪圖/溏湘體悟無常 珍惜珍貴信仰 出身佛教信仰家庭的知居同學,曾因為年輕,不覺得信仰帶給他影響,直到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站在生死的最前線,看盡生離死別,看到病人臨終時的恐懼和不甘願,才感受到信仰的迫切性。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服務實踐 能與大師接心 佛光青年出身的知竺同學,學校畢業後就在青年團工作,覺得星雲大師給予青年很大的發揮空間。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人間佛教真實感受殊勝。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佛法送給大眾真正力量。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學習接受給人歡喜方便。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悉達多身為太子,為何會放下榮華富貴,走上出家修行這條路?因為老病死生的種種人生困惑,讓他決定去尋找答案。而就讀佛學院的學生們,為什麼願意放下世俗的一切,來到佛學院?是為了出家,還是想要得到什麼?我們以為認識世界,但卻不認識自己,想要解開人生困惑以及開悟的渴求,去尋找生命的解答,看似捨棄了一切後,終於發現最珍貴的初心。 體悟無常 珍惜珍貴信仰 出身佛教信仰家庭的知居同學,曾因為年輕,不覺得信仰帶給他影響,直到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站在生死的最前線,看盡生離死別,看到病人臨終時的恐懼和不甘願,才感受到信仰的迫切性。 知居同學曾經思考過,這一生是要按照別人的期待,結婚生子嗎?因為一場大病,當時連行走都有困難,使他一度對未來感到茫然,這才體悟到,病苦或死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誰都有可能遇到,佛法的珍貴就在此時此刻體現。在生命的瓶頸和對生命的覺悟下,他來到了叢林學院,乃至出家,對生命的沉澱與思惟有了超越的選擇。 服務實踐 能與大師接心 佛光青年出身的知竺同學,學校畢業後就在青年團工作,覺得星雲大師給予青年很大的發揮空間,所以非常佩服大師,「原來這世界上有這麼多青年信仰佛教,佛教一點都不封閉,加入青年團擴大了我的視野。」 有一年擔任國際佛光青年會議的總召集人,當時有世界各地超過1000名青年參加,看似空前的成功,但結束後接著而來的卻是強烈的失落感,「身為總召,好像沒有將青年對這裡的期望帶給他們。」自認沒有扮演好總召這個角色,因此萌生辭職的念頭,打算去外面工作,但又想到如果從此跟著社會隨波逐流,對自己的信仰沒有交代,因此選擇讀佛學院,一開始還和一同就讀的佛光青年相約讀「四個月後就回家」的短期佛學院。 進佛學院沒多久,在徒眾講習會上聆聽在海外各地弘法的法師經歷,忽然覺得也許不該離職,也許該回到青年團,師長也提醒他「活動是一時的,法身慧命是一世的。」每每讀到〈怎樣做個佛光人〉的「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就覺得愧為佛光人,「既然是佛光人,那就是要出家。」 知竺同學說,在佛學院打破對佛光山的認知,和過去在青年團的視角不同,每個角度都是佛光山的一部分,除了實踐,還要從中感受,才能和星雲大師接心。「佛光山的未來還要持續,佛學院就是起點,」他不斷提醒自己:「每天都要非常謹慎。」 人間佛教 真實感受殊勝 成長在佛教家庭的知瑞同學,出家一直是他的人生選項之一,也曾在追求世俗的成就或出家之間的選擇拉扯;直到高中時,雙胞胎妹妹很灑脫的放下世俗的羈絆,選擇出家,父親為此帶著妹妹到處尋找哪裡可以接受她出家,於是來到了佛光山。 妹妹知文法師後來到佛光大學就讀,他在台北讀書時,時常去佛大找妹妹,那裡的老師對他很親切,讓他對佛光山很有好感。因緣際會之下,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當義工,在那裡感受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殊勝。在山上時,連行李都還沒帶回家就直接進到佛學院,接著出家。自認尚在起步的他,覺得進佛學院就是先學規矩、威儀,學習怎麼做好一個出家人。 佛法送給大眾 真正力量 知宏同學從小就跟著媽媽到道場,參加兒童夏令營、讀經班,接著自然當起夏令營的小隊輔,參與佛教活動是理所當然的自然。直到出社會工作後,看到許多商業上的送往迎來,也發現到老病死生就在身邊環繞,加上外婆往生,很多在生命中細瑣的小事不斷累積堆疊,導致內心感到痛苦。 身為么女,就像是擔任陪伴父母的角色,但「陪伴」本不究竟,而如果可以將佛法帶給他們,將媽媽的信仰傳承下去,用佛法服務大眾,這樣才是真正的力量,也才比較究竟、長久。 學習接受 給人歡喜方便 來自印度的印有,已在印度就讀佛學院,但還想更深入學習,「我最感動的是星雲大師,他不是印度人,卻在印度建立道場。」於是發願,她一定要來看星雲大師。第一次聆聽星雲大師開示時,雖然聽不懂,但非常感動。 初到佛學院時,因聽不懂中文,像是「回寮」聽成「無聊」,卻又不敢問學長,在語言上就讓她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適應。「我在這裡學習到『接受』。」印有說:「因為大團體中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要能夠學會接納,也了解到人間佛教,就是給人歡喜、方便,還有發心。」 當然有人會疑惑:遇到事情才想要信仰佛法,這樣不是很消極?當然,他們也知道:因為有需要才會找答案,然後發現了一處地方,從參加青年團、短期出家修道會,接著……會想要發現更多。外面的名校,只要夠聰明就可以進去了,但要進佛學院,要有足夠的福德因緣,還要有龍天護法,才能完成學業。 真理佛陀早已宣說,但是眾生卻不相信,唯有放棄世俗的地位,在大眾中學習,才能真正激發力量。每人進到佛學院的因緣都不同,每個都是難遭難遇,儘管世間無常,但是佛法無邊。 報考資格: 恭敬三寶、身心健全、無不良嗜好,18歲至35歲之未婚青年。 洽詢電話: 07-656-1921轉2002、2003(女眾)轉3001、3002(男眾) 電子郵箱: mbc@ecp.fgs.org.tw(男眾) fgstl.2002@gmail.com(女眾) 前一篇文章 簡訊--五行台灣 獲三星肯定--杜憲昌X2 下一篇文章 寶島長春圖卷 南美館明年開展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4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5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6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7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8【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9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10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為學生健康把關 南市發表營養教育專書佛大參訪汶萊 辦學特色獲當地高中肯定 南華雲水書車成果展 展現全台首創由孩子創作AR繪本 校外文化體驗計畫開跑 逾5000名師生走出校園口腔保健 壽山攜手獸醫為狒狒拔牙、根管治療策展水圳故事 小學生化身自然觀察家 作者其他文章【2023世界神明聯誼會】印地安人舞蹈〈大地之神〉 帶來療癒與祈福自由車環台賽高雄最終站 佛館出發盡覽美景大佛護佑 自由車公路錦標賽 佛館鳴槍起跑環保署合作佛館 共創淨零綠生活福報協會深耕校園 做好事有決心佛光山石獅子 傳承家族護教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