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世間人一般皆祈望福祿壽考,然世間諸事無常,少有如願者。然以佛教哲理觀之,「生、老、病、死」皆有無量苦惱,沒有人願意面對,卻絲毫不由人;或與所憎恨的人相處、和所相愛的人離開等不願遭遇的事,卻難以避免。這種內心所希求的,與事實的發展相違背,佛教稱為「事與願違」。如《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言:「生老病死,事與願違。」
【意義】凡事實與希望不合者稱為「事與願違」。煩惱的原因,不在於外來事件是否合乎自心的需求,而在於自心對外來事物的反應態度,所以說:「事與願違」,問題不在「事」而在「願」。
以不切實際的心理或慾望愈深重者,必愈感事事不如意;亦即執著於因緣和合之世間諸法為常、為有者,則必深受貪、瞋、癡等之繫縛,除招感禍患之外,無一事能順遂心願。
所以說,心有所貪得,就有所失,貪得愈多,失望愈大;反之無得即無失。儘管事情如何發展,世事如何演變,心無所求,自然心中無事也就無所謂「事與願違」了。
【出處】《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佛光大辭典》p304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