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裏海(Caspian Sea)周邊五國的領袖十二日在哈薩克會面,簽署一份攸關共用裏海的里程碑協議。
富含石油、天然氣及鱘魚的裏海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水體,油氣豐富,它的法律地位究竟是湖是海,是蘇聯解體二十多年來,周邊五國爭論的焦點。
裏海的面積有三十七萬一千平方公里,是台灣陸地總面積的十倍大,含水量七萬八千兩百立方公里,比北海和波羅的海加起來的水量還多。最深處有一千零二十五公尺,平均深度為一百八十七公尺。裏海沒有流出口,被陸地包圍,從定義來說接近湖泊。
可能是因為裏海的水很鹹,而且看起來無邊無際,因此古代裏海的沿岸居民認為裏海是海洋。裏海的鹽度大約為百分之一點二,為平均海水鹽度的三分之一。
裏海富含能源。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二○一二年發布的最近一次估計顯示,裏海流域及周邊地區已證實和可能蘊含的石油儲量為四百八十億桶,天然氣儲量為八點三兆立方公尺。裏海最大的油田、哈薩克的卡沙干油田,二○○○年被發現,蘊藏一百三十億桶可用儲量,是近年來發現的最大的油田之一。
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俄羅斯與土庫曼料將同意一項等待已久、關於裏海法律地位的公約。自從蘇聯解體後,前蘇聯與伊朗間所簽的相關協議作廢,使得裏海法律地位一直存有爭議。
裏海法律地位不明,讓一些有利可圖的開發計畫觸礁,並損及裏海七千公里沿線周邊國家間的關係。這次在哈薩克港都阿克套(Aktau)舉行的會談,也有助化解此一軍事化地區的緊張。
克里姆林宮表示,公約將保持周邊國家共用大部分的裏海,並瓜分湖床與地下資源。公約禁止任何國家在裏海設置軍事基地。
十二日的峰會是二○○二年以來所舉行的第五次類似會議,蘇聯解體後則已舉行超過五十次較低層級的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