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鳳免
有一條條彎曲的巷弄,常在我睡夢中縈繞,那是小時候母親帶我走過的路。
鹿港小鎮,這孕育我成長的古城,在我年少懵懂的歲月裡,母親常牽著我的手,從百年祖屋出門,走過曲折的小巷,穿過「隘門」,去大姑婆家;抑或沿著「後車巷」到「杉行街」八叔公家,再到市場買菜;甚至更遠從市場轉入「九曲巷」,經過「十宜樓」,到「龍山寺」拜拜。
我總是一路好奇的東張西望,彎曲的巷弄裡,都是一間間質樸的古厝,院子內還可看到古老的石磨及盆景,屋前兩旁的紅對聯及門楣,粧點出老宅古色古香的韻味。偶爾遇到剛好探看外面的阿伯,還會親切的招喚:「來坐!入來坐!」更增添了曲巷的濃濃人情味。
那個一路問「到了沒?到了沒?」的小跟班長大了,也終於懂了,原來我們就住在老街裡。這古城,在台灣開發史上,曾有其輝煌的一頁;那些彎曲的巷弄,是為了阻擋冬季強烈的「九降風」而特別設計的,「曲巷冬晴」之名即由此而來。 而地上一塊塊的泉州石板,更記錄了祖先的履跡。
猶記得曾陪著母親上廟宇燒香,清晨的古城小鎮還在沉睡中,母女倆頂著寒風在曲折巷弄依偎著繞行。那刻,不僅縷縷幽幽古意的氛圍,深植在腦海裡;能捥著母親的手漫步在古城石板路上,那分深刻的幸福感更是烙印在心中。
年歲漸長,負笈他鄉已多年,但那從小生活在古蹟中的記憶依舊鮮明。哪天,再回去重溫舊夢,去重溫和母親依偎走過曲巷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