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上古時代就已通行,在先秦文獻中多有用例,但用法與秦代以後有明顯的不同:第一,一般只用作定語,不用於主語;第二,臣下都可用以自稱,並不限於君主。試舉兩例:
《尚書‧康誥》:「朕心朕德惟乃知。」即我的心意只有你才知道。「朕」,是周公旦自稱。
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名叫伯庸。此處的「朕」,乃屈原自稱。
從秦始皇開始,「朕」才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而且多用作主語。《史記‧秦始皇本紀》:「天子自稱曰朕。」蔡邕《獨斷》解釋說:「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稱之,貴賤不嫌,則可以同號之義也。至秦,然後天子獨以為稱;因而不改。」
再有,除皇帝外,歷代掌權的皇后、太后也有稱「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