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常眠校園 展示生命教育

 |2018.07.28
3022觀看次
字級
清大梅園。圖/資料照片
胡適公園。圖/資料照片
傅園累積著台大發展軌跡。圖/資料照片
文大曉園。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許多學校都有特定的墓園,台大有傅斯年之墓,文大有創辦人之墓,清大有創校校長梅貽琦的墓地,馬偕墓園在淡江中學校園一隅,還有中央研究院的胡適公園。這些名人常眠在校園及學術單位角落,除了彰顯與該學校機構的淵源,或者紀念其貢獻,同時更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先賢演繹短暫的一生,卻留給後世無盡的追思及感念。

傅園 台大人的根

傅園中累積著數十年的諸多記憶,可說是台大的發展軌跡,是台大人的「根」,也是校園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傅園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熱帶植物標本園;在傅斯年校長過世後,成為他常眠的處所。傅園的建築形式,擷取了帕德森神廟的比例和建築語彙,斯年堂屋簷下方的裝飾圖騰與放射狀圓柱、方尖碑、水池,環狀步道的對稱造景,是個莊嚴隆重的紀念場所。

傅園曾經因為長年失修而顯得陰暗雜亂,於是在二○一四年暑假,將水池設備地下化、步道鋪礫石、圍牆欄杆拆除,進一步改善傅園景觀風貌。

文化大學曉園,是為紀念創辦人張其昀所建,同時也是其墓塚;由於創辦人字曉峰,紀念園就名為曉園。曉園面向淡水河,地勢開闊,是台北市看夜景的十大優美據點之一。

坐落於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區南側山坡上的「王寵惠墓園」,是紀念前司法院長,歷任革命黨、同盟會、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要職的王寵惠。王於一九四八年出任行憲後首任司法院院長,也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董事長,於司法院長任內過世。王寵惠墓園由其子王大閎親手設計,國父紀念館即出自他的設計,為市定古蹟。

淡江中學內,純德大樓曾是全台第一所女校「淡水女學堂」,「馬偕墓園」也在校園一隅。配合台北縣淡水古蹟園區開園,「馬偕之路」展開「追尋馬偕腳印」活動,讓大家更清楚認識這位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設立學校、培育人才,讓女子在教育上所受到不平等的束縛解禁,對台灣奉獻的先人。

清大校內的墓園,是創校校長梅貽琦安葬的地方,每年都有民眾前來獻花,感念他一生奉獻教育;「梅園」就是為梅貽琦而建,梅花盛開時遊客不絕,成為校園著名美景。清大師生多猜測是衣冠塚,鮮為人知的是,梅園正是梅貽琦的長眠之處。

梅園 清大的風景

前清大校長陳力俊說,梅貽琦一生奉獻清華,校方決定讓遺體入土清華安置校園內,並於墳前種植兩百多棵梅樹,墓園選在梅貽琦曾住的校長宿舍,居高臨下象徵「身後仍呵護清華」。梅校長是唯一兩岸的清大校長,任校長二十四年。諾貝爾得主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都是梅任校長時的學生,又被稱為「永遠的清大校長」。

此外,位於台北市南港區,與中央研究院側門相對的胡適公園,原為南港山系延伸的小山丘,上面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墓園。一九七四年北市府闢為胡適公園,成為「墓園公園化」獨特典範。

公園入口處是一座地標式的噴泉池,沿階梯而上,除了庭園景觀外,還有雅靜的步道,和栽種各種花木藤架的散步小徑,這個寧靜無華的公園,依著天然地形設計,林蔭蓊鬱、清幽靜謐,踩在布滿清苔與落葉繽紛的步道上,有種林深不知處的隱密,紀念著這位追尋治學與科學方法論的學者,也讓人更能了解其不凡的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