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圖/高彬原
【本報台北訊】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昨天在台北商業大學以「哪裡來的通識教育」為題演講,他點出,台灣通識教育與其他國家相比,從大學才培養「太晚了」,尤其有些所教內容都與社會脫節,學生也缺乏深度思考,因此專業課程如何與社會現況密切結合,將成為未來大學教育所應重視的課題。
該演講吸引不少企業及學界人士到場聆聽,在切入正題前,郭位先分享他在台灣的大學看見的特殊現象。他表示,「台灣的高教學位千奇百怪」,什麼學系名稱都有,為了爭取學生,大學因此必須常要改變學科名稱。他認為,這樣的作法說的好聽是「有彈性」,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則是沒有「延續性」,這與西方就有很大的差別,例如美國幾百年以來,鮮少會去改學位名稱。
郭位也點出台灣教育的兩大問題,其一是大學興起、技職教育式微,他分享,演講當天與司機聊天時,發現對方很有學問,一問之下得知原來司機畢業於師大工業教育系,還專攻冷氣與能源。郭位雖不清楚為何他會來當司機,但發現大學的確讓技職教育走向式微,台灣教改雖有調整,但晚二十多年。
至於第二個毛病,則是通識課程所教的內容,已與社會脫節。郭位說,大學通識教育興起後,各校開始推動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起初立意良善,想給學生廣博又優雅的知識,但卻有許多人達不到,原因就在於通識課程無法連結社會脈動,學生缺乏深度思考能力,恐難以面對未來劇烈變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