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將於今年十月成立「義工時間銀行」,依據服務時數頒給獎章,也可將時數儲存起來,將來發生意外或老年時提出來,請他人來照顧自己。這種觀念源自瑞士的養老專案,日本也有類似作法。
台灣處處可見義工身影,從醫院到文化中心,由導護媽媽到街頭打掃,都有一群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星雲大師揭櫫義工深意,闡明義是好的、善的,純淨無汙染的;是擇善之後付諸行動,利己利人,從中獲得法喜,才是「眾生的義工」。
義工遍布各行各業,不限年齡、宗教、性別,只要時間能力許可,有愛心和耐心,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情操,在孤兒院、養老院、監獄、寺廟、學校、捐血站或資源回收,默默從事善行義舉,這些「不支薪的傻瓜」,照亮社會溫暖,讓娑婆充滿人情味。
筆者自軍旅退役後,懷抱回饋社會之心,擔任過殘障團體、社區巡守隊和急診室的義工,服務超過一千六百八十小時,期間獲得不少表揚,並榮獲嘉義市府頒發銅質獎章。
緣起的世間乃眾緣和合,行有餘力就該回饋社會,平時擔任義工扶弱濟貧,待老病纏身或發生意外時,所累積的義工時間,或許就能派上用場,可說是功不唐捐。
接受表揚的義工媽媽,有的高齡九十二歲,仍然到老人機構表演或參加研習課程,服務時數高達二千六百多小時,讓人讚嘆不已。希望大家能起而效法,趁著身體健康,頭腦清晰之際,布施時間精力,造福人群。
張志強(嘉義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