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鼓勵國人生育,一直在「補助」上想盡辦法,某些程度說明了政府將「預算」視為直接鼓勵生育的補助,所以到底鼓勵生育要給多少補助,一直是「各唱各調」的官民差距。其實,讓少子化預算更貼近「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為出發,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筆者最近常帶小孩到雲林西螺親水公園玩水,大概就是一條不到五十公尺的戲水道,利用馬路旁人行道下,有近百個小孩共同戲水,很多家長在樹蔭下自行帶椅子看顧小孩。
相較於嘉義東石漁人碼頭的範圍大、卻缺乏遮陰乘涼的地方,顯得更貼近家長陪同幼兒戲水的心情。不過,那天一位外籍父親帶了小孩來戲水,小孩尿急,可是親水公園沒廁所也沒更衣室,讓這位父親面對小孩急需顯得為難,筆者只好示意讓小孩在十公尺外樹下解決。現場讓更多家長無奈的,是小孩必須赤身裸體在戲水道旁更換衣服。
筆者也曾經在嘉義縣文化中心,看到家長制止幼兒玩遊戲書時不要出聲,因為一旁是閱報區與閱覽室,擔心影響其他人使用的空間。
上述兩個例子,政府的預算出發點雖都以「幼兒」考量為出發點,卻不夠「貼心」,戲水道缺乏廁所與更衣室讓幼兒空間顯得美中不足,筆者還曾親見聯結車在戲水道旁互相會車而過,對於小孩也缺乏安全照護的考量。
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下,嘉義縣財政困難下實在不忍苛責,只是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在意少子化問題,最起碼從中央到地方一條鞭的規畫幼兒空間,至少也不該出現「城鄉差距」吧!
中央政府想盡辦法讓公務預算為「少子化」而努力,即使「錢不是萬能」,但如果讓預算更貼近照顧幼兒的父母,如果能以「幼兒所需」為單一預算方向,至少城鄉差距就不應該出現在「少子化」中。
黃如輝(嘉義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