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黃斑部產生病變,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所見物體扭曲、中間視力出現黑點,甚或突然失明。儘管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與年齡高度相關,醫師仍提醒年輕人勿因此掉以輕心,護眼工作應及早開始。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旗俊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五十歲以上族群,分為乾、溼兩類,罹病人口中高達九成屬乾性,僅一成為溼性。兩者皆為老化所引起,差異在於後者病發突然且較嚴重,一夕間視力將大受影響。
目前尚無治療方法的「乾性」病變,目前全球罹病人口近二億人,二○四○年估計將成長一倍。目前台灣對該疾病認知仍嫌不足。乾性的發病期長,視力漸進式退化,過程恐延續十幾年之久。
臨床上針對溼性的治療方式有三種,其中兩種有健保給付。主流療法為抑制血管新生因子的蛋白質藥,某些亞型病例則會合併其他如光動力治療或傳統雷射。
賴旗俊建議,國人應從抑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下手,年齡、抽菸及高血壓為該疾病的三大危險因子,家族遺傳病史、長期暴露於強光下、營養不均衡,也可能引發黃斑部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