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無論社會團體或大專院校常有淨灘的活動,撿拾俗稱「海廢」的海漂廢棄物,並加以分類後再運回丟棄,每每皆是成果斐然,卻仍只是冰山一角。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近來,無論社會團體或大專院校常有淨灘的活動,撿拾俗稱「海廢」的海漂廢棄物,並加以分類後再運回丟棄,每每皆是成果斐然,卻仍只是冰山一角。
台灣淨灘數據顯示:「紙袋與塑膠袋」穩穩站上第一名,接下來依序是「吸管、攪拌棒及封套」、「瓶蓋」、「玻璃飲料瓶」與「免洗餐具」。這些垃圾類別,自二○一二年起便一直占據前五名的位置,完全顯示出人類一次性的使用習慣,所造成的海洋垃圾浩劫。
科學家估計,目前約有總重近二十七萬噸的塑膠垃圾,漂浮在全世界的海洋中。這些垃圾不僅造成海洋污染,也使得許多生物因誤食或遭垃圾纏繞而死亡;除了影響海中的生態環境,魚類誤食塑膠微粒後,再進到人們的肚裡,也會危害我們的健康。
那麼,山間步道與溪流中的垃圾又如何呢?帶著孩子走在山中,總能在路邊草叢發現飲料罐、衛生紙或塑膠袋,甚至空鋁箔包常常就放在告示牌上方,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樣。
心想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身邊的媽媽們開始行動:住在蘭嶼的直接撿拾浮球加以彩繪,成為海廢創作;住花蓮的共學家長,每次帶孩子到溪邊玩,除了撿拾並將人們隨手丟棄垃圾的畫面拍攝下來外,更會緊迫盯人地確認來烤肉的人將垃圾全帶走才罷休;每周帶共學孩子走登山步道,一定拎個鋁製水桶和長夾,大人、孩子像是在尋寶比賽般,爭相拿長夾夾取垃圾。
這些媽媽們,嘴上沒有長篇大論的教條,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的示範,讓孩子們在親近山溪林海時,親身體驗到,除了避免浪費資源以及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之外,還可以再順手多做一些,小小年紀一樣可以呵護自然環境。
相信這樣隨手做環保的精神,會慢慢融入孩子們的心靈,逐漸萌芽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