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畢祖安(圖)表示,台灣目前大專學生僅有約5%有海外經驗,希望能在三年內達到10%。圖/陳至中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八年六月號
http://www.cna.com.tw 圖/中央社
文/陳至中、黃名壐、黃齡儀
留學面面觀
上期及本期專題「留學面面觀」邀請赴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瑞典留學的台灣學子,暢談負笈海外面對求學、人際、生活的挑戰與文化衝擊,提供學子們寶貴的建議。
台生留學年齡層下降
國家選擇日趨多元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青年留學海外人數近五年呈現穩定上升,而留學的國家選擇則日趨多元。另外,留學年齡層也有下降趨勢。
留學不再獨尊美、英
選擇漸趨分散
根據教育部統計,二○一二年台灣辦理留學簽證人數為二萬八千七百九十八人,其中超過半數去美國,其次是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
到了二○一六年,辦理留學簽證人數成長為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三人,但留學國家變化大,美國雖然仍居第一,但比例已下降至百分之三十六,英國則被澳大利亞、日本趕過,加拿大也有小幅成長。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畢祖安分析,台灣留學生對於國家的選擇日趨「多元」和「分散」,不再以單一國家為大宗。其中有受到各國政策影響,例如英國簽證法規改變,原本畢業後有兩年的尋職時間,修法後緊縮為四個月,加上英國物價始終居高不下,影響台灣學生赴英留學的意願。
澳大利亞則是將國際教育服務視為重要政策,目前產值已趕上國家的第三大出口產業,創造十三萬工作機會;日本則是占有地理優勢,且文化影響台灣深遠,近年又有「日台友好」的效應,增加台灣學子的意願。
提升大專生海外經驗
高中畢業留學成趨勢
台灣留學人數雖有成長,但鄰近中國大陸、韓國更是飛躍性成長。根據教育部提供的資訊,二○一六年中國大陸留學海外人數已達七十九萬人,韓國也有十萬人。
畢祖安指出,大陸自從開放留學後,人數是「翻倍」成長。據他所知,澳洲主要大學的國際生,將近一半都來自大陸。海外大學一直處於矛盾心理,一方面需靠中國大陸學生增加國際生人數,一方面又希望維持多元性。他觀察到各國已陸續檢討政策,如過去美國的獎學金對大陸學生有利,近年大陸學生經濟條件不見得較差,也有調整趨勢。
畢祖安說,國際人才流動、競爭是未來趨勢,各國教育單位都致力提升青年學子的國際經驗,例如美國出國留學的學生僅占百分之三,政府喊出「倍增」計畫,希望增加到百分之六。台灣目前大專學生僅有約百分之五有海外經驗,希望能在三年內達到百分之十。
教育部於二○一六年提出「提升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著重培養年輕一輩的「全球移動力」和「就業力」等關鍵能力,具體策略包括強化外語學習,推動國際證照認可、擴大海外見習等。其中一大策略是「在地國際化」,讓學生在台灣求學時,就能接觸到國際學生、體驗國外文化,增加赴海外求學、圓夢的動機。
過去政府設立公費留考制度,主要是為國內產業培養人才,因此設立「返國義務」,即要求領取公費赴海外留學的青年,必須回台灣服務。近年教育部提倡「人才海外布局」觀念,逐漸放寬公費留考的「返國義務」,現在畢業後在前五百大企業或知名大學、專業領域實驗室任職,最多可延長至十五年再返國,且條件是盡量「從寬認定」。
另外,公費留考近年配合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於二○一七年起增加赴「新南向國家」受獎生。選送大專學生出國研修、實習的「學海築夢」計畫,前往新南向國家的名額占一半,每年預計選送一千二百六十六人。
除了大專畢業生,近年也愈來愈多高中畢業生選擇就讀海外大學,其中又以公立傳統名校相對積極。根據教育部統計,二○一二年赴海外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為八百五十八人,佔全體人數的百分之○點三四,二○一六年則成長為一千四百七十八人,佔百分之○點六三。
媒體近來積極報導上述趨勢,並擔心人才外流、國內大專競爭力下降。畢祖安則認為,年輕人外語能力變強、接觸國際事務的年齡也愈來愈早,只要家庭條件許可,早一點出國,也不是什麼壞事。台灣人應把心胸放大,「有人移動出去,就有人移動進來」。台灣的人才不見得一定要為台灣所用,而是「育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