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鳳日前到惠中寺與大眾分享自己與歌仔戲的緣分和歷程。圖/郭庭綺提供
【人間社記者蘇茂霖台中報導】佛光山惠中寺二○一八「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日前禮請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台柱孫翠鳳演講「乘載夢想開啟戲劇新王國」。孫翠鳳是戲劇藝術界允文允武的演員,也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歌仔戲知名小生,幽默風趣能說能演的台風,讓現場觀眾笑顏逐開掌聲連連。
孫翠鳳表示,到惠中寺與大眾分享,每次都會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與歡欣。她說早期拍戲時,都會拍勵志正向的戲,曾拍過兩棲蛙人訓練的戲,片中描繪蛙人受訓過程的艱辛、克服挫折的心路歷程,上映時卻造成轟動,許多院線都搶著要放映。她堅持演什麼就要像什麼,拍過多部電影也曾經入圍金馬獎。
面對無常
憑信仰突破逆境
好景不長,三十多年前台灣電影直走下坡,與丈夫陳勝福攜手開電影公司的孫翠鳳,面對一千多萬元債務,又面臨第一個兒子夭折,人生從雲端跌落谷底,甚至一度想輕生,幸好遇到一廟公,引導入廟對神明傾吐心中的痛,「我當時想一定是責任未了,所以有人叫住我!」她憑藉信仰佛教,用毅力往上爬才逐漸脫離困境。
走過傷痛、親近佛法後孫翠鳳才知道,盡力後就要隨緣放下,不論遇到任何情況,都要勇於面對接受,進而突破找到出路。在困境中回到公婆經營的歌仔戲團,流浪各地演野台戲時,體會到家族對倫理道德的重視,也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唱戲的快樂,「我不在乎從跑龍套學起,因為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夠勝任任何角色」。
孫翠鳳從不會說台語的「外省婆」一點一點磨鍊,扮山賊、俾女等小角色學起,她在時間、年紀、體力的壓力下,學戲比別人更加賣力,忍耐練功時肢體上的苦痛,短短七年就當上最火紅的反串小生,「演男主角是要經過嚴苛訓練,要精通文、武戲才能上台,否則觀眾馬上知道主角會不會演戲」。
帶團如帶兵
訓練準備紮實
台灣的傳統戲曲歌仔戲,怎樣站上國際舞台?孫翠鳳深信紮實的基本功與實力,有一天明華園一定會代表國家出國表演。一九九○年亞洲藝術節在中國大陸北京舉辦,幾百個劇團中明華園脫穎而出,將代表台灣參加盛會,但當時出現許多不贊同或質疑台語的聲音,接任明華園團長的陳勝福回應,這不是地方性的表演,是國際性的表演,每一場的表演,都由各個國家地區不同的劇團,用自己的語言來表演。
明華園代表的是台灣本土的戲曲,讓世界各地不同的族群,來觀賞其中的技巧與特色。陳勝福帶團就像帶軍隊般,做了很多訓練與準備,用中文、英文雙字幕,讓大家都能看懂,「讓北京人看歌仔戲,也能看得懂!」孫翠鳳說,因為這是明華園的責任與使命,「雖然相隔了幾十年,兩岸卻因戲劇文化再度相連而沒有了隔閡,台上台下皆喜極而泣」。
從此明華園就常出國表演,到過東南亞、歐洲許多國家,一九九五年到了法國,在巴黎香榭大道圓環劇場表演,法國人會穿西裝打領帶來看表演,代表尊重該劇團的藝術文化。孫翠鳳分享,第一場當地人都認為是中國大陸常來的京劇團,無新鮮感並未滿場,後來場場暴滿,謝幕了好幾次,「我們都是人,情感都一樣,會被感動!」法國觀眾當時還要求演員不要卸妝,他們要一一握手言謝。
明華園去國外表演,結束後一定會撿拾地上的垃圾,將東西歸回原位,恢復原有的樣貌,讓大家看到台灣是守紀律、愛整潔、重品德的。戲劇文化藝術並無國界,到邦交國或非邦交國表演,如同實踐佛陀所說:「要有世界和平,人人平等的觀念」。明華園的夢想是,走遍世界五大洲,久遠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