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澤竹俊
現今的教育只重視考試和成績,卻不讓孩子有機會表露出痛苦和軟弱。不少失去親人的孤兒,即使內心承受著悲傷難過,也無法向人訴說,只能自己忍耐著痛苦。
為了填補心中失去家人的洞,他們拚命掩飾、小心不將內心表露出來,強迫自己隱藏寂寞,獨自在暗地裡哭泣。像這樣的孩子,大人們更要小心留意。
因此接下來我想帶大家思考的是,身為這些孩子身邊的大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孩子的知情權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正確的訊息傳達給孩子知道。面對孩子時,我們也必須將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明情況,就像對大人說明病情一樣。這時候不能使用艱澀難懂的語言,而是必須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來傳達。
以我在安寧療護醫院的例子來說,我會用以下方式來進行。
首先,我會先向父母確認,是否已讓孩子知道罹病的事實。接著,我會向父母說明跟孩子適當傳達病情的必要性,再詢問對方希望由醫生或誰來跟孩子說明。
如果父母希望由來醫生說明,我便會盡量選擇在安靜的房間和孩子見面。我會先詢問孩子是否知道父母生了什麼病,以安寧療護的狀況來說,孩子大多知情;假使不知道,我就會問他想不想知道,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回答「想」,如果回答「不太想知道」,我認為這時候就必須避免強迫孩子接受噩耗。
如果孩子想了解,我會用以下方式來說明:
「你的父親(或母親)一直很努力在接受治療,包括最好、目前最厲害的療法。不過到目前為止,他的病情一直持續惡化。現在他轉到這間醫院,雖然還是會繼續接受最好的治療,但即便如此,病情可能只會愈來愈嚴重。到了那個時候,或許你就得跟你的父親說再見了。所以現在,請你一定要盡量找時間和他聊天,並好好思考他對你的意義。」
看不見的牽絆
這種時候,我會在說明中試著詢問孩子的心情,包括在父親生病這段時間內自己所感受到的煎熬,或是無法向人訴說的感受等。然後再根據孩子的回答,提供建議,好讓他面對接下來的困難。
「最重要的是你和他之間的牽絆。看得見的牽絆當然很重要,例如陪伴在身邊,或是肢體接觸等,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牽絆。但即使他已經不存在這世上,如果你仍覺得和他有所牽絆,那麼就算感到痛苦,也一定可以成為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即便將來你父親離開人世,但只要你閉上眼睛想到他的時候,能夠知道此刻他的想法,這就表示,父親將會永遠活在你心中。並非只有眼睛看得見的牽絆才重要。現在,你可以陪伴在父親身邊,好好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努力,好讓將來父親離去後,仍和你緊緊相繫在一起。」
這種時候必須留意,不能只是說些輕率、敷衍的建議。最重要的是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活下去的人提供不同選擇,成為他的支援。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解憂說話術:日本最知名安寧療護醫師,教你如何撫慰他人與自己,即使痛苦也能得到幸福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