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賢鼓勵學生實際參與民俗活動,圖為他參加台南東山迎佛祖。圖/林茂賢提供
【本報台中訊】端午節吃粽子,也能在課堂加分?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的台灣文化課程,要求學生多參與民俗文化活動,認為「參與」就是保存傳統文化的最好策略,訂定評分標準,吃粽子一分、包粽子四分,「投汨羅江分數另計但需要照片」,亦莊亦諧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討論熱烈,學生表示:「認真上課後會變台灣民俗達人。」
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流失憂心忡忡,疾呼要保存,林茂賢在台灣文化課提出讓學生參與民俗活動的計分方式,依困難度計分,如參加白沙屯媽祖或大甲媽祖遶境全程,可以拿活動分數的一百分。
如果不能全程參加遶境,也可挑節慶參加傳統民俗或各地文化活動,包括吃粽子一分、包粽子四分、掛香包和取午時水各一分。其他特色活動如:礁溪二龍競渡、竹南洗江淨港、犁頭店穿柴屐躦鯪鯉、鹿港魯班公宴、淡水清水祖師暗訪遶境、台南府城迎媽姐、屏東九如走鏢等,參加就有分,讓學生深入了解活動過程;不少人參加後產生興趣,年年報到。
林茂賢上課幽默,台灣民俗文化信手拈來,在評分標準中還打趣提到「投汨羅江分數另計但需要照片」,引起學生熱烈討論。雖然期末考拿分不易,但學生因揪團參加各地民俗活動,更加認識傳統文化,還會告訴學弟妹「認真上課後會變台灣民俗達人」。
林茂賢演講時常以參與民俗活動時的感動為例,「阿嬤跟著媽祖走八天,每個都不是為自己」,「小女生抱著爸爸的衣服跟媽祖走,因為她的爸爸在加護病房」。他要求學生去了解民俗背後的文化思維,體驗民俗中人心之美。
林茂賢對傳統文化快速消逝感到憂心,他表示,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接近零,如果不了解、沒參與,自然沒有認同感,這對傳統文化的保存是一大挑戰。
他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動安排學生參與,除了著名的活動,最重要的其實是就近參與家鄉的民俗活動,「民俗是最貼近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