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呂紹達(右)彎著腰與部落高齡九十歲的奶奶聊天;他長期到部落,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方言。圖/郭政芬
【本報新竹訊】新竹縣五峰部落趙姓男子患腦性麻痺,從小常生病,由母親背著跑下山就醫,如今趙母背不動塊頭比她大的兒子,只好忍痛花上千元包計程車。看著趙男長大的竹東內科診所醫師呂紹達得知後,多年前選擇到家看病,「他沒辦法來,就換我去家中探望他!」呂紹達上山看診近十年,曾遭遇落石,但從未打退堂鼓,就是要幫助有需要的人。
「醫生,快救救我孩子!」三十多年前,趙男還是嬰兒時誤吃過敏食物,情況危急,趙母搭計程車衝下山就醫,緊急找到呂紹達診所。這些年來趙男因患腦麻身體虛弱,常有併發症,趙母常帶他進出醫院,包計程車一趟要好幾百元,現在更漲到一千五百元,務農的她忍痛花錢,就怕延誤兒子就醫。
呂紹達看趙男長大,被他稱為「醫生爸爸」;他看著趙男體重從十多公斤到七十多公斤,趙母年近六十歲,幾乎背不動兒子,讓他決定走入病患家中。
病患家屬
最真誠的感謝
趙母說,孩子長時間坐在輪椅上,不喜歡到外面,她還得照顧高齡九十歲的婆婆,醫療團隊到家中,真的很有幫助。
把診所變成行動醫療,從鎮上帶到山上,談起這段改變,呂紹達說,來自於十年前義診經驗;當時他跟著醫療團上山,部落民眾齊聚,但團隊發現部分病患臥床、不良於行,「真正生病的來不了」,因此決定除了定點義診,一批人也走入病患家中。
這段經歷讓呂紹達開始每月一次上山義診。他指出,部落許多人下山就醫得雇計程車,來回一趟千元起跳,若沒有太嚴重的病,大多選擇不就醫,但山區老人多,慢性病得控制,小感冒也可能很嚴重。兩年多前政府推居家醫療,他與兩名護理師選擇每月一到兩次上山。
上山行醫
遇落石也無阻
每次醫療巡迴至少半天,呂紹達開車上山,來回得花一個半小時;居民間住得遠,半天僅能看十多位病人。他說,走入家中不只看病,更能了解病患環境、飲食、健康,從中提醒病患。除此之外,呂紹達也會與病患話家常、聊農作收成。
呂紹達上山看診近十年,一方面也受父親是五峰鄉衛生所醫師的影響。他小時候常到部落,那時道路崩壞難行;現在雖然道路通暢,但颱風後山區有落石,他還是會衝上山,避免「斷糧」。上周氣象局發布豪雨特報,呂紹達和護理師決定,除非有致災性雨勢,否則下雨仍要上山看病。
讓呂紹達印象深刻的是,曾到一名獨居病患家中,發現病患與雞、狗同住,環境髒臭,有次該病患更昏倒在門口,幸好當天他按期看診,即時救援。另外,部落有對老夫妻,先生中風長期臥病,妻子生病、血壓高,老人家不願出外看病,醫療團隊進屋時發現房間髒臭,幫助老婆婆把血壓控制好後,她有力氣打掃環境,也讓臥床的丈夫有好的環境。
呂紹達指出,偏鄉到宅醫療所見大多是弱勢族群,雖然路途險峻,但醫療團隊出動,能讓他們在家中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病情有顯著進步;可惜偏鄉人口外移嚴重,社區型藥局、基層診所生存不易,沒有補助措施,難以吸引醫師、藥師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