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影響無所不在 動物改過夜生活 |2018.06.16 語音朗讀 209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北市華中河濱公園變身豪華露營場。圖/TaiTai Live Wild 王惠琳愛寶樂園Safari World區的獅子群。圖/全球中央提供鳳頭蒼鷹 圖╱吳建衛 【本報綜合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就算是露營、健行等簡單親近自然的活動,人類仍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動物作息,愈來愈多動物為了避免與人類接觸,改當「夜貓子」值夜班。 美聯社報導,科學家長期以來深知,人類活動干擾大自然。許多哺乳類動物為了避開與人類接觸,除了加強警覺、縮短覓食時間之外,可能遷移到偏遠區域、減少四處活動。 最新研究發現,就算是健行、露營等活動都可能嚇到動物,使牠們更常在夜間出沒。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生態學家蓋納(Kaitlyn Gaynor)主持這項研究,她表示:「這代表動物在人類周遭可能小心翼翼。我們也許認為,僅僅在林間健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但光是我們的出現就會產生持續的後果。」 蓋納與同事分析了涵蓋六大洲六十二個物種的七十六項研究,包括坦尚尼亞的獅子、巴西的水獺、加州的郊狼、波蘭的野豬等。 研究人員比較了如狩獵、健行、農作等人類不同類型的干擾當中,這些動物夜間活動時間的長短。團隊發現,平均來說,就算這些動物原本不是夜貓子,人類的出現造成牠們夜間活動增加約百分之二十。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十四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 改變原有作息 避開人類 負責評審這篇研究內容的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羅培茲(Ana Benitez Lopez)表示,這是新發現,因為「不曾有人蒐集所有這些資料,並用如此……有力的方式分析」。 蓋納表示,不習慣黑暗的動物可能會適應不良。但她說,對其他動物而言,改變作息可以幫助牠們減少與人類接觸。她說:「人類會在白天活動;野生動物在夜裡出沒。」如此一來,人類將與「其他許多會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改值夜班的動物們」共處在這個地球上。 不僅如此,為了人類,都市動物也都開始過起夜生活。 對動物而言,這麼做合乎邏輯。牠們如果想在我們周遭生活,就必須適應我們大搖大擺的作風。譬如說,我們很吵。在都市環境中,周遭噪音一般而言都有五十到七十分貝,高峰甚至可達一百分貝,這樣的噪音可能造成生理上的痛覺,也會傷害耳朵。 例如北美猛禽庫柏鷹,牠的棲地包括靠近人類的環境,譬如紐約市、華盛頓特區和聖地牙哥都可見其蹤跡。在都市裡,這些鳥兒要增加引吭高歌的頻率,藉此確保至少「部分」叫聲能被其他同伴聽見。 變化迅速 適應都市生活 有些動物改變的速度快如閃電,最著名的例子出現在英國。城市工業化時期,一座座工廠吐出黑煙,將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表面都覆上一層煤灰。小小的樺尺蠖仰賴天然色在樹皮上隱藏形跡,在工業化影響之下,牠們迅速有了變化。牠們的體色原本多半是斑點狀,突然間卻以罕見的黑色變種占了多數。 另一個例子是浣熊。你可能認為近郊才有浣熊,但你如果住在有公園的溫帶城市,很可能其實有幾百隻和貓差不多大的浣熊就在你附近。浣熊是在城市適應良好的典型例子,牠們很隨和,一點也不挑剔,什麼地方都願意住,也幾乎什麼東西都肯吃。 前一篇文章 神預測 萌貓挑戰章魚哥 下一篇文章 10大死因之首 36年來都是它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3【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4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5【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2025.11.0206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7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08亞馬遜雨林動物奧祕2025.11.0209【綠手指筆記】小花犀角 見證防疫小確幸2025.11.0210健保補充保費變革 政院急踩煞車2025.11.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日本擬行使集體自衛權電塔變身巨獸 奧地利新地標物價漲幅達標 700萬戶迎減稅小確幸25億顆野生種子 地球保險庫毛線編織善念 百萬件手作傳愛當戰傷遇見球衣 轉化自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