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坐像(西元100~499;片岩,高33.1公分)
犍陀羅佛教藝術,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藏。犍陀羅佛塔的塔身立面大多鐫刻佛傳故事,描繪佛陀一生事蹟。立面由佛塔兩側為起點,呈鼓狀,分層排列。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佛說法圖(西元100~299;片岩,高15.6公分)
犍陀羅佛教藝術,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藏。佛帶頭光,坐於菩提樹下臺座上,手施無畏印,象徵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佛左右兩側各侍立人像,皆帶頭光。此場景並不常見,且眾說紛云,推論應為佛在鹿野苑為弟子初轉法輪。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佛教傳入南亞地區,最早可上溯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約在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曾走訪各佛教聖地,四處建造石柱和紀念碑,宣揚佛教教義。歷史亦有記載,阿育王曾下令開啟9座佛塔,取出所奉舍利分出,建造8萬4千座佛塔。
佛教隨後傳入亞洲,在西元2世紀貴霜王朝半游牧民族統治南亞地區及其首都(現今阿富汗)時,於中亞地區大興佛法。此時佛教藝術及建築逐漸興起,犍陀羅地區被視為佛造像之先河。
●佛坐像(西元100~499;片岩,高33.1公分)
犍陀羅佛教藝術,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藏。
犍陀羅佛塔的塔身立面大多鐫刻佛傳故事,描繪佛陀一生事蹟。立面由佛塔兩側為起點,呈鼓狀,分層排列。由於佛塔作圓鼓狀,呈弧形,曲線長度呈現整體故事的結構。此圖原屬於塔身立面,共有兩個場景,間以希臘科林斯列柱分隔,表現佛陀與禮拜者的場景。(上圖)
●佛說法圖(西元100~299;片岩,高15.6公分)
犍陀羅佛教藝術,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藏。
佛帶頭光,坐於菩提樹下臺座上,手施無畏印,象徵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佛左右兩側各侍立人像,皆帶頭光。此場景並不常見,且眾說紛云,推論應為佛在鹿野苑為弟子初轉法輪。(左圖)
展期:即日~9/30 展地: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二展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