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跟日本一樣,已步邁入「老人國」的階段,有關偏鄉老人「行的正義」,也應要未雨綢繆,相關機關可以效法學習日本政府的四項做法,採取具體行動,以解決偏鄉地區老人移動困難的問題。
台灣許多偏遠鄉鎮的交通狀況,原本就不怎麼好,沒有任何的公車和大眾運輸工具,對老人而言,更是寸步難行,除非靠家人接送,否則無論是出門看病、購物或拜訪親友,可謂舉步維艱。
就以我的故鄉「彰化縣福興鄉番社村」來說,三、四十年來從未行駛過公車,村民外出相當不便,更何況是無法騎車或開車的老人,出門辦事對他們而言,簡直難如登天;把「公平正義」掛嘴邊的政府,不應該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要起而行的時刻了。
政府若有心想改善偏鄉「行不得」的困境,不乏可行的辦法,例如延長現有或增加新的公車路線,或可學習日本政府的做法,採取預約共乘、部分補助的方式,或是推動「移動販售服務」,讓老人家不用出門,依然可以滿足生活上的各種需求。
日本推動解決偏鄉老人行的問題,有了意外的收穫,那就是「老人間的感情意外變好」,台灣老人也逐漸面臨乏人照顧、聊天與互動的現象。
如果能像日本一樣,不但解決老人行的不便,而且增進老人間的情誼,一箭雙鵰的政策,確實值得學習效法。
吳悅(台北市╲農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