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統計,一○六學年度的台成清交等校,雖獲教育部四十億元打「國際盃」,但全校英語授課數量占比,竟只有百分之八,明顯不足,透露我國高教危機,而台大法律系和政治系,則完全沒有全英語授課,將來如何在國際上競爭?
反觀私校表現不俗,實踐大學有兩個學院採全英語授課,元智大學在創校時,就宣稱採「雙語」教育,銘傳大學也有國際學院,不但更有利招收優秀的國際學生,提升形象,也刺激和培養在地學生的競爭力和國際觀。
包括台大和成大校方,都坦言大學部全英語授課的學習成效問題,但凡事都有開頭和適應努力的「爬坡期」,更該鼓勵師生開放心胸,並在校製造外語教學的「熟悉感」。
教授們除了加強自身英語發音、學科術語外,盡量以常用單字進行活潑教學,相信各大專院校都能有「英語化」的環境,幫學子們多開一扇窗,將有助台灣未來的國際化發展。
蕭嘉弘(台北市 ╲ 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