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助研究團隊花四年研究紅樹林生態系。圖/林幸助提供
【本報台中訊】地球好熱,台灣紅樹林儲碳能力高於全球平均值,還是陸地森林的六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研究團隊花四年,量化台灣的紅樹林生態系,因樹密度高,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一百公噸二氧化碳,研究成果獲《全球變遷生物學》期刊接受發表。
林幸助表示,將二氧化碳保存在「藍碳」中,被認為是現今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升高及全球暖化的可行方法之一,「藍碳」指的是保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
林幸助指出,相較於陸地森林中的「綠碳」,「藍碳」因海洋底土環境特性,可有效累積更多碳,而全球重要的「藍碳」是紅樹林,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沿岸,被認為是熱帶森林中含碳量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
林幸助說,有機碳不但可儲存在紅樹林樹幹中,亦能保存在深達三公尺的底土,紅樹林雖只占全球熱帶森林面積的百分之零點七、全球陸地面積的百分之零點一,但它提供給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占全球沿岸生態系統的一半。
興大研究團隊花四年,陸續量化台灣西海岸北、中、南部主要紅樹林生態系,包括北部淡水河、彰化芳苑、台南七股水筆仔與海茄苳的生物量、生產量、落葉量、碎屑輸出量、分解速率,分析出紅樹林的碳循環收支模式,得到研究成果。
林幸助說,紅樹林碳儲存量比鹽沼、海草床、泥炭土、其他主要森林還多,但目前各界對紅樹林碳吸收與儲存機制仍不了解。
林幸助建議,海岸管理應將紅樹林高效率的碳儲存能力,及餵養周遭海洋生物的生態功能列入考量。研究另發現,汙染嚴重、高度缺氧的淡水河,已影響到其紅樹林碳循環,不但降低其碳吸收力,甚至讓整個紅樹林轉變為碳排放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