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豎立的「曾文溪治水事竣功記念碑」,座落西港大橋旁曾文溪堤防,外人難窺見。圖/謝進盛
【本報台南訊】台南西港大橋北側曾文溪堤防,有座日據時代豎立的「曾文溪治水事竣功記念碑」,見證當初建堤,終止曾文溪下游頻頻改道氾濫慘況,可惜相關刻字、文體日趨斑駁難辨,甚至還遭破壞,讓人扼腕。
曾文溪與台南關係密切,是全台第四大河川,其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東水山,從上游至下游主要流經大台南楠西、玉井、大內、山上、善化、官田、麻豆、安定、西港、七股、最後在安南區和七股區之間,流入台灣海峽,全長一百三十八點五公里。
歷史上曾文溪下游頻頻改道,明鄭至隸清後之志書則上游稱為灣裡溪,下游稱為歐汪溪,即從目前的將軍溪入海,根據考證,曾文溪歷經四次主要大改道,一八二三年七月因暴雨,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出海河道由今將軍溪改道鹿耳門溪。北分流由今國姓大橋附近南流注入鹿耳門溪,南分流即今「曾文溪排水」,這次改道造成台江內海浮覆。
此外,一八七一年曾文溪第二次改道,將原北分流成為主流,由鹿耳門溪出海,一九○四年曾文溪第三次改道,主流改由三股溪出海。一九一一年曾文溪第四次改道,由十分塭、青草崙即現在的溪道入海。
再有一次改道紀錄是在一九一四年,更造成曾文溪畔台南西港蚵殼港祖廟整座沉入溪底,造成毀庄居民遷徙,直到二○○四年經南科考古隊開挖重新出土,這般歷史奧妙,還成為當地國小鄉土教材「活教材」。
「曾文溪下游整治,可說牽動著地方發展命脈。」在地文史工作者謝武昌說,早年曾文溪下游因經常改道、氾濫,甚至造成百姓流離失所,被先民戲稱是「青瞑蛇」,一九三一年日據時期開始有系統治理。
因治水工事繁浩,並迫使西港檨仔林遷村,一直到一九三八年才竣工;之後日人在目前西港大橋西側北側曾文溪堤防,建造「曾文溪治水事竣功記念碑」,碑體成立錐狀,約二人高,載明曾文溪堤防興建工事始末。
而多年前西港公所出版《認識西港》一書,也曾披露這座紀念碑意義。不過因該紀念碑地點不醒目,不少人仍是懵懂;住在西港大橋附近的黃姓大學生笑說,沒設告示路牌,他們都不太清楚了,遑論外人。
除了這裡,烏山頭水庫內還有座殉工碑。
不少人都知道烏山頭水庫是當初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建造,在水庫內有座殉工碑,是紀念建造水庫一百三十四名罹難者,當年依八田要求,名字依據殉職先後刻在殉工碑下方;成為殖民時代下,罕見台日「一視同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