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溫莎王朝傳奇系列(5-3)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8.05.11
3681觀看次
字級
1910~1930年代,喬治六世肖像。喬治六世於1920年受封約克公爵。他曾在1918年與澳洲名流席拉(Sheila Loughborough)交往,席拉是有夫之婦,國王喬治五世為了讓兒子離開這名女子,提出了要封伯蒂為約克公爵,誘使兩人分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3年,身著華麗婚紗的伊莉莎白鮑斯‧萊昂,後來成為著名的伊 莉莎白王太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3年,身著華麗婚紗的伊莉莎白鮑斯‧萊昂,後來成為著名的伊 莉莎白王太后。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3年,喬治六世(當時為約克公爵)和伊莉莎白鮑斯‧萊昂在西 敏寺成婚場景。在步出禮堂時,伊莉莎白將捧花放置在無名戰士墓 塚,此後成為所有皇室新娘成婚時約定成俗的禮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0~1930年代,倫敦皇家交易所。二戰期間,1940年曼徹斯特受到納粹轟炸,隔年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視 察受創災區,包含皮卡迪利花園與倫敦皇家交易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0~1930年代,海德公園角(Hyde Park Corner)。戰後,喬治六世健康惡化,他本身是個老菸槍,加上身 負國家重責大任,吸菸是他排除壓力的方式之一,因此罹患肺癌;1952年2月6日,他在睡夢中辭世。「海德 公園角」被使用做為喬治六世駕崩時的皇室暗號,將消息傳遞到白金漢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當伯蒂(Bertie)無法阻止自己的兄長遜位,當獲知必須一肩扛起沉重的王室未來命運時,他崩潰了,帶著無法抑制的恐懼,在母親面前如孩童般痛哭失聲,就像當年他的兄長得知自己必須繼承這樣無法避免的使命時,也同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喬治六世(1895~1952),別名伯蒂,自幼身患嚴重口吃,他沒有兄長不顧一切拋下所有的那般任性,他樸實、害羞內向,是二戰期間英國人的精神指標。

伯蒂與兄長愛德華八世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王位皆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們的性格卻截然不同,愛德華如紈褲子弟般,喜歡派對、爵士樂和自由,極其放縱的生活讓喬治五世失望透了,他從沒把繼承皇位的希望放在自己的大兒子身上,相反地,他冀望伯蒂能承接衣鉢。

喬治五世去世後,長子繼承皇位,然而二戰烏雲即將籠罩歐陸前,愛德華讓位了,伯蒂和他的妻子伊莉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1900~2002)在1936年底登基。伊莉莎白王太后深深斥責愛德華「無恥失職」,她無法原諒愛德華和辛普森夫人讓她丈夫承受這一切,然後頂著溫莎公爵的頭銜雙宿雙飛。

伊莉莎白在喬治六世的統治生涯中發揮重大影響。1920年,喬治六世初見伊莉莎白時便一見鍾情,歷經三年鍥而不捨的追求和兩次失敗後,伊莉莎白終於答應嫁給他。伊莉莎白是自亨利八世的前妻們(包含珍西摩、安妮博林等)以來,首位進入皇室的平民;其家族實際上有著貴族身分,但由於她出生時的戶籍登記問題,故而存疑。

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后為脫離德國血脈的聯繫,鼓勵皇室與英國本地家族聯姻,伯蒂與兄長們可以不用在局限的貴族圈裡尋覓配偶,而伊莉莎白得已進入皇室也與此相關。不像愛德華八世的情婦們,伊莉莎白符合喬治五世理想的兒媳婦形象。然而,伊莉莎白起初對於進入皇室感到誠惶誠恐,她曾透露,當時她「害怕自己將永遠無法按自由思考、說話和行動。」

但,最終她接受了,於是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在1923年4月26日成婚,她是個心思敏銳而堅定的女性,在丈夫登上王位後盡心輔佐他統治國家。

二次大戰期間,儘管英國總理邱吉爾是國家戰略領導人中相當顯要的人物,但喬治六世卻是鼓舞英國人民的心靈指標,這對皇室夫婦在戰時聲譽高漲。喬治六世通過演說治療,並不斷嘗試在大眾面前發表言論,伊莉莎白始終陪伴在側,最終他克服口吃障礙,藉演說成功號召英國人民共同對抗邪惡的法西斯主義。他們巡視遭受轟炸現場,甚至在倫敦遭受德軍轟炸時,王室堅守白金漢宮,此舉使他們成為反抗敵人的堅毅象徵,勤政和認真態度為喬治六世贏得廣大民心!

然而,戰後大英帝國面臨了更大危機。戰爭所激起的民族主義,促使各地殖民地紛紛獨立,包括印度、緬甸、加勒比海、非洲等地,英國國力日漸無法承受海外殖民地的負荷,最終接受了這股全球性浪潮,帝國日落瓦解,隨後轉型成大英國協。

口吃國王喬治六世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國王的演講》(又譯《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在2011年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榮獲多項大獎。他即位時,處於重要歷史轉折時代,二戰的勝利淬煉了英國皇室,為王室家族鎔鑄出堅忍的體質,同時也成為國際上的君主立憲典範,如何在帝國瓦解後,重拾故去的榮光,是溫莎王朝下一個重要課題。

(文╱張維晏;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徐丹語、吳濬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