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嘉雯
清代文人鄭板橋詩云:「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每到春風拂面的時節,公園、河堤、廣場的天空,便成了風箏飛舞的樂遊園。連不會放風箏的人,也喜歡仰面欣賞陽光下造型互異、各有特色的款款風箏。有時是一隻孤獨的老鷹在藍天之下盤旋;有時是一連串的小燕子在雲彩間紛紛閃現。而地上觀看的人們便指著天空,既豔羨又驚歎地稱讚著那些空中的驕子。
風箏在古老中國,本是一項傳統的運動,同時也很講究施放的技巧。若想將風箏放得又高又遠,就需要趁著風力,以手感覺風勁的拉力,再緩緩地放線。有些人無論怎麼跑,風箏都飛不起來;也有些人風箏放著放著,突然就一頭栽下來了。因此,若是風箏有下墜的態勢,就得趕緊收一些線,直收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為止。
有時風大,我們可以往風箏的方向跑幾步,否則風箏可能會被吹得搖晃擺盪不止。總之,放風箏可以訓練我們時時感受和觀察周遭的環境,在放風箏的同時培養我們的手勁和腕力,既要避免風箏掛上了樹梢,又要設法解開相互糾纏在一起的風箏線……
上述這麼多放風箏時可能出現的狀況,在《紅樓夢》第七十回裡,大觀園眾人可謂都遇到了。
當時正值美麗的春天,薛寶釵一句「東風捲得均勻」,忽然招來窗外竹子上一聲響!好像風吹倒了簾屜子一般,眾人都嚇了一跳!小丫鬟們出去瞧時,簾外有個丫鬟先嚷道:「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了。」接著眾丫鬟也都相繼誇讚道:「好一個齊整風箏!不知是誰家放斷了繩。拿下它來。」
賈寶玉雖然不是放風箏的高手,卻一眼看出這是誰家的玩意兒:「我認得這風箏。這是大老爺那院裡嬌紅姑娘放的,拿下來給她送過去吧。」紫鵑卻笑道:「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箏,單她有這個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來。」探春連忙阻止:「紫鵑也學小氣了。你們一般的也有,這會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諱!」原來當時放風箏的習俗是為了放晦氣的,也就是希望藉由放風箏,將自身的病痛與煩惱都帶走。林黛玉因此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誰放晦氣的,快丟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
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撥矍的。其中最漂亮的是探春那個軟翅子大鳳凰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