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日前公布國內實驗教育發展現況,一○六學年參與實驗教育學生數約一點一萬人,相較一○四學年增加約六千多人,成長一倍多,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增加最多。教團認為,實驗教育衝太快,恐難兼顧品質,呼籲教部應盤點成效。
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公辦公營)、「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公辦民營)及「非學校型態」三種,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一○四學年開始實施,當時通過計畫僅八所,到一○六學年,校數快速增至五十三所,其中以台東縣八所最多,台南市七所次之。參加學生也從兩百七十七人增至五千一百三十九人,成長逾十七倍,大多集中在國中小。看準實驗教育正夯,台北市更首度有兩所國小加入。
一○六學年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則通過九所,相較一○四學年增加六所,主要位於宜蘭縣三所。除實驗教育學校增加,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數也大幅成長,從一○○學年僅一千六百多人,到了一○六學年增加到四千七百多人,成長近兩倍,其中個人實驗教育占約五成二最多,其次為團體型態及機構型態。
對於實驗教育遍地開花,教育部抱持樂觀態度,教團卻充滿憂心。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表示,從統計數據中可發現,實驗教育成長幅度最快的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因為幾乎都是偏鄉小校轉型而成,這代表著有許多學校是為了避免裁併校,才轉向走實驗教育,但空有教育理念,卻沒有專業團隊帶領,久而久之「就像火車頭和車廂脫節」。
張旭政認為,目前實驗教育現場仍存在不少隱憂,例如嘉義縣有許多實驗教育學校的代理教師高達八成,老師如何教學生混齡教學,教材怎麼編?開放代理教師原本是為了配合實驗教育所需的多元課程,如今卻本末倒置。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針對公辦公營及公辦民營學校,目前都設有把關機制,每三年舉行一次評鑑,事先和學校取得共識,訂定相關指標,再邀集專家學者到校驗收,若實施成效不佳,也可能收回辦學資格。
擔憂升學無法銜接
實驗三法二○一四年公布施行後,為國內教育發展帶來新契機,不過也有些學校改走回頭路,例如高雄市寶山國小參加教育部計畫三年,日前校務會議決議通過不續辦混齡實驗教育。校長顏浩義表示,實驗教育對學生來說學習更有彈性,但許多家長仍擔憂未來升學恐難以銜接課綱。
顏浩義說,實驗教育採用統編或自編教材,且課程規畫也納入地區性特色,對學生來說要回歸一般體系,適應上可能會出現困難,這也是家長的擔憂。未來將持續評估,是否仍維持混齡教學,並且在課程中加入當地的特色,教導學生認識生產、生活及生態等主題。
顏浩義也指出,實驗教育要培養的是不同於一般教育的人才,但相較慈心華德福等系統性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許多偏鄉學校面臨的困境是學生一旦畢業後,缺乏向上延伸的實驗教育學習管道,導致「國小實驗教育、國中回到一般教育」的弔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