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記憶 我家廚房的台粵料理

文/慕魚 |2018.04.27
1831觀看次
字級

文/慕魚

食物的記憶,串起了不少家庭對生活、價值觀以及親情、愛情的緊密連結。端出的也許不是最高級的頂級料理,但最用心、也最具實驗精神的地方菜色,絕對是家中私房菜。

我家的廚房,一如台海兩岸,總是帶有一點點的衝突與角力,各自表述,但大夥心知肚明,「戰爭」與「和平」只是過程中的選擇題,端看兩方如何運用智慧去化解歧見。而性別與政治一樣,沒有個絕對,一如家中的掌廚者,從老媽到老爸,從唯我獨尊到互相融合,各異其趣又浪漫滿屋。

自有記憶以來,媽媽的鍋鏟,就代表著她來自何方的話語權。孩子們嘴挑,不是不愛台菜,但總覺得吸飽了醬汁、口味香濃的粵菜,更對味。一碗新鮮的虱目魚粥,怎比得過大火快炒的糖醋溜魚;不是不愛路邊切仔麵,但咬勁十足的北方拉麵,在氣場上卻更勝一籌;今天想吃菲菜盒子,那老爸的地瓜稀飯就上不了桌。更別說,後來居上的披薩、麵包等各類洋食,色澤飽滿,也更具現代感。

料理與人生,在我們這一代,不只是上一代思想與生活的融合,再加上美日文化的過渡與流轉,讓我們不容易對家鄉的飲食有深入的認識,一如原本眷戀著母體的雛鳥,總對藍天白雲充滿了想像。

偶爾,老爸想趁老媽不在嘗個鮮,但無論食材如何變化,到他手裡總會變成大鍋飯或大雜燴(統統丟下去燙熟的意思)。但爸爸拙於料理,從來不是因為偷懶或是大男人主義,事實上,他這數十年雖然在外奔波,為了生計打拚,但對於從小生長的故鄉味,卻從未忘懷。他和我們一起大口吃麵包、品嘗港式蘿蔔糕,為的是讓家中的氣氛更和樂;而媽媽興之所至,也總會在我們吃飽喝足後,再加個台式小點,緩和家中總是外省口味的「政治正確」。

事實上,老爸心心念念著阿祖的家傳手藝,甚至願意為之灑下執著的汗水(當他用手指在iPad上敲出關鍵字,還不太想讓人知道)。這個家鄉的滋味,就是醃蘿蔔,也就是俗稱的菜脯。

閩南菜脯,是用白蘿蔔晒乾醃製而成。必須先把白蘿蔔洗凈,切成大拇指一般粗的條狀,撒上粗鹽,並反覆用手揉搓,使鹽分滲入蘿蔔;再用石頭等重物壓擠數天,瀝出水分,待日出後拿出來晾晒。如此反覆幾次後,在陽光和鹽的作用下,就會散發出金黃色澤與濃郁的香味。

老爸和我皆是廚藝不精之人,但為了他想掌廚的心願,我們一面研究著食譜,一面努力擠壓揉搓著市場買回的新鮮蘿蔔。看著他額上汩汩滲出的汗水,讓人不禁懷想起兒時阿媽家三合院前的廣場,總是晾晒著各式乾貨與漬物,鹹鹹地隨風飄入口鼻中。當時不覺得好聞,而今才知那一甕甕回甘的好味道,沒有防腐劑、色素、香料等人工合成物,純粹是親人間最真摯、溫馨的手作情懷。

將晒乾的蘿蔔乾收進瓶罐後,才知道粗細、肥厚不一的菜脯,還需要時間的提煉,放愈久的菜脯色澤愈深、味道愈香濃;但新鮮的菜脯也可以入菜,如菜脯炒花生米、菜脯蛋、菜脯燜魚等。我於是自告奮勇完成了菜脯蛋,老爸則是用菜脯搭配蘿蔔湯(同樣是大鍋湯的概念)。

當然,老媽是不會計較這些的。她和老爸一同走過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廚房中誰是主舵手並不重要,台菜還是粵菜更早已無從計量。重點是,能夠一起飽食知味,互相體恤對方為家庭的付出,那就會是一道道最珍貴美味的佳餚。廚房的味道,摻和著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所以我總是抱著一絲懷疑,誰說君子就該遠庖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