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灣龍珠」美譽的無人島基隆嶼,因天災毀壞碼頭,封閉整修三年,預計七月完工後開放登島觀光。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有「台灣龍珠」美譽的無人島基隆嶼,因天災毀壞碼頭,封閉整修三年,預計七月完工後開放登島觀光。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本報台北訊】海漂垃圾哪裡來?中研院研究團隊花了五年在東沙島上調查海漂垃圾的軌跡,發現上岸垃圾受季風影響,在東沙島南北兩側堆積,北岸多發生在冬季延伸到春天,南岸則是夏秋兩季,海漂垃圾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與越南,其次才是台灣、日本與南韓。這是台灣首篇有關南海漂垃圾的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環境研究期刊》。
「東沙島自己不製造垃圾,這些垃圾來自四面八方。」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東沙島海岸線有八公里,一年淨灘、分類的垃圾約二百三十六點九公斤,每個月平均累積近二十公斤,受季風影響,南岸與北岸的樣態不同,北岸因為東北季風強烈吹拂,從每年十月到隔年二月會累積大量垃圾;南岸是夏季受到西南風的影響,造成海漂垃圾累積。
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柯佳吟指出,調查發現比較大型的海漂垃圾,多數呈現未分解的狀態,以大型保麗龍為最大宗,其次是塑膠製品(寶特瓶等)、漁具;透過國際編碼追蹤塑膠瓶的來源發現,大多來自中國大陸與越南,占每個月垃圾量百分之四十七點五到百分之六十三點七。
「最遠還有來自埃及的寶特瓶!」鄭明修表示,分析發現最遠竟還有來自埃及的寶特瓶,有箱網、浮標浮台、甚至還有獨木舟,也有八十公分大的綠蠵龜被魚網纏住死亡;他說,垃圾無國界,未來應進行綜合環境與野生動物監測計畫,且這些垃圾應要盡快運回陸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