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課綱預計一○八年正式上路,未來學生選課將更有彈性,為協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教育部規畫將在高中每校設置課程諮詢教師,每周可減授基本教學節數。家長團體對此大致認可,但擔憂高中教師未必了解大學趨勢,建議納入大學資源;高中教師也認為,若大學適時與高中端合作,更有助於學生釐清性向。
十二年國教總綱實施後,學校可自主規畫課程包括校訂必修、加深加廣選修、校訂選修(包括多元選修、補強性選修)及彈性學習時間等,為使學生及家長瞭解學校課程規畫,教育部規定學校應擬訂課程地圖,並且辦理課程說明會、輔導學生選課,以及提供學生有關課程對應未來出路等諮詢。
教育部近日公布「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諮詢教師設置要點」,學校遴選教師後,須完成研習及取得證明,才能為學生進行課程輔導諮詢,每周可減授一到二節課、召集人可減授二到四節,從一○八年八月一日起生效。
課程諮詢教師將從現職合格專任教師(包括兼任導師)中選出,須參加課程諮詢專業知能研習,取得證明後,還須通過由學校籌組的課程諮詢教師遴選會遴選,並選出一人擔任召集人。
選課之前,諮詢教師須協助學校編輯選課輔導手冊,選課期間,則以團體或個別方式提供諮詢,並且登載於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中。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對此表示贊同,認為「有比沒有好」,有人指導學生固然是好事,但老師須經過增能訓練。
不過他也擔憂,高中教師未必了解大學科系內容,甚至業界生態,對於指導學生恐有限,建議引進大學科系資源,共同開選修課、輔導學生。
全教總高中委員、基隆女中學務主任蔡進裕則認為,諮詢耗費大量時間,建議教師應先採集體諮詢,若學生性向不明再採個別諮詢,同時導師也要從中協助,才能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