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淡無奇的漿糊,得花半年時間學習製作。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這件(國父)孫文手繪民生主義圖手稿是孫中山闡述三民主義理念,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更廣」,國史館人員展示的孫文手繪圖,透過裱褙加固檔案紙張,延長這件重要古物壽命。
裱褙師傅小心翼翼地將手稿平放在托紙上,這些檔案有的被蟲蛀蝕、有的沾上水漬、有些則已成碎狀;國史館審編處長周曉雯說,檔案紙張會脆化,大部分是酸性物質的關係,裱褙從紙質選用到漿糊製作,都要非常講究。
周曉雯指著裱褙人員使用的鳳梨單宣,這宣紙是用鳳梨的纖維製成,且是「中性偏鹼」,國史館採購時都要求紙廠出具證明,確定酸鹼度。
國史館使用的漿糊也是自製,裱褙人員張貽淳說,國史館使用無筋小麥澄粉,配上純水或逆滲透水,用沖煮法調製漿糊;從水粉比例、攪拌方向到過濾網,製作流程每一步都馬虎不得;新進人員光是學習如何煮漿糊,師傅親手教導傳承,大概要半年才會把標準流程和方法學起來。
為什麼要選漿糊,不選白膠或膠水?「老祖宗有試過,只有漿糊才有可逆性,傳統的漿糊遇水可以化開」,董進志說,可逆性指的是可「揭裱」,史料檔案裱褙後,不是典藏在庫房五、六十年都不會壞,也許幾十年後可能因典藏環境、氣候或溫溼度等物理性因素,又開始發霉、劣化或者脆化,這時就須揭裱,重新裱褙。
國史館工作人員詹建德指出,「孫文手繪民生主義圖手稿」是一九二四年孫文構思三民主義哲學體系時的手繪概念圖,一九七三年由孫文兒子孫科捐贈給國史館;國史館二○一五年送到文化部申請指定為重要古物,二○一六年獲文化部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