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人生】追憶因《有一種喜歡》而起

文/朱玉昌 |2018.04.07
3325觀看次
字級

文/朱玉昌

台灣前輩導演徐進良與林清介於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分別拍攝出《拒絕聯考的小子》和《一個問題學生》之後,描繪高中生成長階段的題材就不曾中斷過,這類電影外層包裹著高中校園生活的點滴,實則深入挖掘青少年轉型為青年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隨著時代推演,九○年代初由香港導演陳嘉上編導,周星馳領銜演出的《逃學威龍》,劇情雖以追查槍枝流入校園為基底,呈現的卻是誇張的喜劇魅力,結果贏得台港觀眾喜愛,兩地皆開出亮眼票房成績,在台灣原先作為發現問題並啟迪社會教育功能的校園電影,也逐漸被滲入的商業娛樂所改變。

少男少女十五六七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回憶。千禧年代國片景氣不見明朗,但並不意味著校園話題跟著需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電視綜藝型的談話性節目,在商業娛樂驅使下的校園追憶,似乎變成一則則「逃學威龍」式的滑稽搞笑神話。

那些日子裡,觀眾看出身藝校的藝人趣談校園生活是件樂事,但多數觀眾仍能分辨節目是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而刻意演繹出來的誇飾效果。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或許藝人訴說的故事參雜著真實案例,但青少年叛逆放諸四海皆準,哪個地方少見過?他們口中的荒誕不經,絕非哪所學校的專利,何況學校終須符合正規教育的範疇,如同基本必修課綱,唯一不同的是學習專業不同而已。細心的觀眾仍可在每一部校園電影的橋段中找到屬於自己青春年少。

經過這一陣藝校故事洗禮,台灣校園電影開啟了另一波追憶里程,二○一一年九把刀推出半自傳性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四年後陳玉珊又執導出《我的少女時代》,劇裡彷彿都有拾回過往校園電影裡那分既反應「戲」也反映「人生」的影子,只是淹沒在趣味的商業套路而成為逗人開心的電影。

無論過去的正經八百,或者現在的無釐頭搞怪,這些校園電影都有個共通性,那就是藉助「愛情」來溫潤劇情結構,畢竟高中青年在這個階段,身心發展正處於一種對異性追求的渴望。

藝校科班出身的導演王郁惠首部作品《有一種喜歡》,故事就設定在少女的情竇初開,但鏡頭下刻畫的愛情卻細膩得符合如常人生,淡化掉討巧的趣味套路,用寫實來緬懷青春,除忠實平反藝校點滴不帶浮誇,直接讓青澀歲月的純真友誼與愛情自然說話,再透過流暢的速度避開枯燥而使得質地昇華,影片所帶來的一切,恰如男二主畢書盡所散發的書卷靦腆與深情唱出的那首〈從來不知道〉,輕輕地卻擲地有聲地讓人陶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