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 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新北市長朱立倫結束訪陸行,成為台灣政壇會面新任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的第一人。在北京當局對民進黨堅壁清野,而吳敦義主席又受限於管制年限的此刻,朱立倫,會否成為兩岸溝通,唯一一條獨木橋?
當然,兩岸的交流密切,任何政黨,包括民進黨在內,必然都有對陸的溝通管道,不必限於領導人當面訪問,但是實際會面,畢竟有其象徵意義。用刪去法來看,民進黨不用談,馬總統、吳主席在管制期間,民進黨政府也不可能放行,因此一時之間,朱立倫已是能夠訪陸的人物中,藍營最高層級的代表。
原本,兩岸關係還有另一位可期待人選,那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柯文哲的市政表現見仁見智,但他的兩岸發言,有一段時間是採取務實、開放的態度。柯文哲說過「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也成功得到許多藍營群眾的支持。
此外,柯文哲在網路上有金剛不壞之身,這樣比國民黨還國民黨的言論,依然得到年輕族群的擁護,也讓所謂「天然獨世代」的刻板印象不攻自破。
以筆者對藍營群眾的理解,是以「工具性」的角度來看待政黨、政治人物,誰能幫助台灣人民,就支持誰。如果柯文哲能一以貫之的堅持下去,國民黨在台北市的基本盤,的確會造成威脅與衝撃。但現在的柯文哲,好像怯於綠營升高的反彈,因為選舉考量,又「縮回去」,談到兩岸,開始支支吾吾,語焉不詳,讓人不知道過去的務實發言,是否只是想「藍綠通吃」的選舉權宜。
但柯文哲要知道,寓言故事裡想要「兩面討好」,通常會變成兩面不是人,到底你的兩岸立場是什麼,應該要明確表態。
回到朱立倫在藍營的角色,在二○一八選舉年,侯友宜已成為藍營最強戰將,是全黨希望所寄,那麼朱立倫的新北經驗,也必然是民進黨檢驗的焦點,輿論的核心。
朱立倫的「三環三線」,新北市民看在眼裡,也讓原本批評捷運建設的柯文哲,跟進推出「南北向路線」;在雙北的合作上,新北市政府逐漸掌握主動權,定期票卡的訂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前瞻計畫」的質疑,「深澳發電廠」的反對,朱立倫以國民黨唯一直轄市長的身分,一直在扮演與執政者相抗衡的角色。
而在兩岸的部分,朱立倫「獨木橋」的角色,也將動見觀瞻,這次會面劉結一,朱立倫說九二共識「意涵不同」,這是「各自表述」的另一個說法,也算是國民黨的另一種新的兩岸論述表述模式。
在國民黨的領袖人物中,朱立倫的省籍色彩一向不明顯,他的父親是外省軍人,母親是本省望族;他本人學歷出眾,但也有普羅大眾的語言,因此他在跟台灣各個不同族群溝通時,都能夠有適合的「氣口」,這是朱立倫特殊的地方。 而這樣的特殊,是否能夠為國民黨打造一個「大陸不反對、台灣可接受」的兩岸論述,就是一個困難的挑戰。
媒體的慣性,是會製造一個在野黨的明星,相對於執政者,來製造話題性、懸疑性,陳水扁、馬英九乃至於蔡英文,都有經過這個過程。
而二○一八年的九合一選舉,對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也是觀察、歷練二○二○大選誰能出線的過程。朱立倫雖然沒有參選二○一八,但是他的角色,不亞於任何一位候選人,他如何團結新北市,如何拉抬其他縣市,與吳主席之間的分工合作,都是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