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塑膠吸管與人性

 |2018.04.02
6800觀看次
字級

行政院環保署有鑑於塑膠製品已是垃圾的大宗,且無論掩埋,焚化皆難以處理。這種廢棄物對環境和生態的威脅破壞,正快速的在縮短地球做為哺育人類的母親生命。決定限制塑膠製品的使用,其中最常見的塑膠吸管,最是爭議多端,且在實施上存有諸多困難。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膠吸管,已成為破壞環境生態的重要汙染源。本報日前曾在〈一周看點〉發布專刊,報導各國面對其所造成汙染的近況,顯示塑膠製品氾濫的情況。美國每小時消耗二百五十萬個塑膠瓶,每日二十四小時要消耗六千萬個,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就消耗二百一十九億個。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統計,二○一五年人類已製造了八十三億公噸的塑膠,其中六十三億公噸都成為廢棄物,這龐大數量的廢棄物只有百分之九被回收,做循環利用,百分之七十九被掩埋或拋棄於自然環境中。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有八百萬公噸,這些進入海洋的塑膠廢棄物,不但汙染了海洋、岸邊、島嶼,更至少有一百萬隻海鳥,因而致死;傷害的魚類更是不計其數。

插在每個塑膠瓶或塑膠杯裡的那根小小吸管,單每天丟棄的足以繞地球兩周。塑膠吸管是第六大常見垃圾;在海洋垃圾中居十大之一。吸管用寶貴且有限的石油資源製作,卻少有回收做循環利用的可能,完全拋棄成為無法處理且無法被微生物分解的真正有害物品。

二○一一年美國佛蒙特州年僅九歲的少女克利斯發起首場反吸管運動,請求當地的餐廳停止提供塑膠吸管。這項活動很快的獲得大家的認同,擴散至美國各州。據參與的餐廳和飲食店回報,使用量約減少二分之一。目前已有很多國家採取類似的活動,都以減少塑膠吸管的使用數量為目標,以減少對寶貴石油資源的浪費和無可挽救的汙染。

英國將採取禁止一切塑膠垃圾的政策,已將禁用塑膠吸管納入其中。我國的限制政策已遭到業界的反對,且社會大眾亦提出許多似是而非的理由,阻礙禁用政策的實施,政府主管部門只好不斷延遲執行日期,任其使用。

對於大家認為最困難實施的塑膠吸管,並非全無解方。英國許多大型的飲食業者,像有九百家分店的Wetherspoon餐廳,決定加入反塑膠吸管運動,宣布以紙製吸管取代。該餐廳的總執行長哈德遜表示,他們以紙吸管取代塑膠吸管後,不但有助環境生態的保護,每年省下七千萬根塑膠汙染物,更能贏得消費者的讚賞,大幅的提高了餐廳的知名度與更好的形象。

紙吸管是可取代的物品之一,玻璃、金屬、竹等均可加以設計,成為可用之物。環保組織「塑膠星球」(A Plastic Planet)正全力宣導,希望營業鼎盛的超市業者,希望每一家都設一條像荷蘭阿姆斯特丹Ekoplaza連鎖超市那樣,建立一條無塑膠通路,目前已有七百多項商品全無塑膠。

塑膠用品在人類目前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必不可少,但用完即丟的使用惡習,已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付出高昂的代價。

禁止塑膠吸管,乃至完全禁絕用過即丟的塑膠製品,固然不易,但若想到地球生命與人類對地球仰賴,其實也不難。至於能否成功就看政府、生產工業、使用業界,尤其消費者決心能否配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