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網際網路興盛迄今近三十年,天涯海角網網相連,使地球村的理想實現;不過,科技日新月翼,也使得網路暗黑勢力崛起,駭客以高超技術癱瘓政府機關、機場、金融機構,勒索巨額贖金,臉書、谷歌富可敵國,網路霸權甚至威脅民主運作。
美國總統川普陣營於二○一六大選前,聘用英國資料分析業者「劍橋分析」,遭踢爆違法擷取濫用臉書五千萬帳戶個資,用於操控大選。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坦承犯錯,透過臉書網頁向社會大眾道歉。
五千萬帳戶個資遭盜用,令人心寒,合理推測,此案並非個案。社群軟體What's App共同創辦人艾克頓發起「刪除臉書」運動,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與SpaceX創辦人穆斯克也響應這項號召,主動刪除兩家公司在臉書的官方帳號。
二○一一年初,北非突尼西亞發生「茉莉花革命」,年輕人透過網路社群媒體串聯,發揮強大動員力量,導致威權政府垮台。
當時網路社群媒體的動員力量無遠弗屆,被視為有助於推動民主社會。多年之後,這些網路社群媒體公司規模快速成長,有的甚至超越國家,已形成一股不受管制、超越國界的網路怪獸。
「劍橋分析」醜聞爆發後,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賓賽指出,多年來大家認為開放的網路帶來許多福祉,促進社群、國家與經濟進步。不過,臉書與谷歌串連出跨國影響力,已生產許多風險,包括重要的基礎建設、金融市場、選舉過程,以及對個資、智財權都面臨威脅。
許多人開始質疑,網路對政治、社會融合、公民意識與兒童成長過程的負面影響。
對沖基金先驅索羅斯倡議開放社會不遺餘力,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亭等人透過網路操控民主,使得開放社會與現代文明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許多企業透過剝削環境,獲得暴利;石油與礦業公司剝削有形的環境;網路社群媒體則剝削社會環境。在不知不覺中,網路平台公司形塑、操控用戶對社會的認知與注意,形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影響力。
網網相連的社會,的確為人們帶來許多便利,不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美國亞特蘭大市政府電腦系統日前遭駭客入侵,八千名員工的電腦遭勒索,無法使用,市政全面停擺,衝擊非常大。
台灣曾是電腦王國,但許多公家機關網路老舊,如果遭遇這類駭客事件,恐怕也無力招架。
一年多前,台灣的第一銀行自動提款機(ATM)遭國際駭客入侵盜領七千多萬元,最近主嫌在西班牙落網。西國警方調查發現,這個國際駭客集團自二○一三年起,駭進全球四十個國家地區、一百多家金融機構,造成十億多歐元損失。
從金融機構、政府機構到海陸空等基礎設施,網網相連已是必然趨勢。然而,「劍橋分析」醜聞帶給民眾一大教訓,網路黑暗勢力崛起,網路對社會、經濟與民主的負面衝擊,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