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自強運動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8.03.30
5214觀看次
字級
南京的兵工廠:同治年間,南京的兵工廠即金陵機器製造局,由李鴻章在英法聯軍之役後創辦,為近代機械化工廠,是自強運動的象徵。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廣州的滿族士兵:同治年間,一群體格健壯、面容英武的廣州滿族砲兵,正集聚休憩。有相當數量的滿族與漢族士兵,接受西式軍事訓練,並學習使用西式武器。儘管如此,軍隊仍然沿用了舊式的編制。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廣州洋槍隊:晚清時期,整齊肅穆的洋槍隊正排排站著,這是由西方軍官在廣州所訓練的中國軍隊,有著西式裝備。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接著二次英法聯軍,清朝連續敗於西方,使中國人第一次面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嚴峻挑戰。之後,又爆發太平天國之亂,面對內憂外患,清廷痛定思痛,在洋務派官員推動下,以魏源所提「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口號,「自強」、「求富」為目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理論基礎,自1861年起在全國展開變革運動,又稱「自強運動」。

當時清廷洋務派官員,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沈桂芬、文祥等為主要代表,地方上則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發出呼籲。自強運動之主要內容,一在學習西方之器物技藝,一則在辦理對西方之交涉事務。最初學習西方之槍砲、船艦,隨後擴及鐵路、西法開礦、電報、郵政、銀行、鑄銀,及農、工、商新法等。最終目的在於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並有效抵禦外敵入侵。

儘管如此,自強運動並沒有觸及近代化過程中關鍵的社會習俗、教育體制以及法律建制等內容,而且屢遭保守派的掣肘,清廷上層仍然聚集了大批守舊分子,抱殘守缺。

1894年,中日兩國因朝鮮問題發生衝突,隨後爆發大規模海陸戰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陸軍亦大敗,史稱「甲午戰爭」,代表了自強運動失敗,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的崛起。

中國人開始反思日本強大的原因,意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根本變革,國家不可能走入現代化。在自強運動期間成長起來的新式知識分子,進一步地覺醒了。

(本系列圖文取自2018年1月楊世緘出品、商周出版之《晚清臺灣》,此篇圖皆為約翰.湯姆遜攝影)

李鴻章設立金陵製造局:1865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在南京雨花台設立「金陵製造局」,專門製造多種口徑的大砲、砲車、砲彈和各種軍用品。此外,李鴻章開始讓軍隊接受西式訓練。在其直接、間接影響下,各地兵工廠和技術學校努力不懈,帶來進步的跡象,而蒸汽砲艇和鐵甲船組成的艦隊也成為進步的象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