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日表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國語文、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等列入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含印尼、越南等七國的官方語言列為必選修,學生應任選一種,每周修一節。對於被列為五十所示範學校師生一定備感壓力,其實教育部應該盱衡實況,何必急於一時?
就族群融合而言,教育部的作法是正確無疑,但是要求將相關語言列為必修,坦白說有些強人所難,何況相關的配套還沒有完整具備。
只是一旦列為學校學習課程,從師資的來源與培育,到教材的編纂到位,迄今我們仍看不出教育部提出完整的配套所在,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分近程、中程與遠程三大循序漸進方向努力。
就近程部分,應該從七國的女性同胞,培訓種子師資,透過她們與社區、學校的互動活力,等授課的能力有一定水準後,讓她們進入國小或藉社團做簡單新住民語言教學。
就中程部分,替新住民語言做檢定與認證,師資有一定人數後,再由教育局處展開甄選與安排授課學校,依規定給予合理鐘點費。
就遠程部分,針對既有教材做最佳篩選,與增加可供閱讀的課程。小學課程需要繼續延伸到國高中,也可以納入選修、必修,既有的師資應該足夠應付。至於所有被納入列管、輔導的師資,仍應不斷參加各種研習。全國語文競賽,將新住民語言也一併納入參賽,或者單獨舉辦比賽。如此循序漸進方向努力,才會看到成功。
陵頡(新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