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川普針對中國大陸實施貿易壁壘,日本、南韓、台灣也擔心遭到波及,不過,隨大陸提升價值鏈的地位,更大的風險其實在於大陸正由客戶轉變為競爭者。
日本去年對中國外銷創下歷史新高一千三百億美元,締造連八季由出口帶動的經濟復甦;南韓十年對中國出口也成長百分之七十,台灣對中國出口也創歷史新高。
彭博指出,細觀這些外銷數字,其中暗藏更大的風險。以半導體和晶片生產設備出口為例,銷往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正是由這兩大項目所帶動的。但隨中國大陸官方大舉扶助本地的半導體業,目前的貿易流向可能出現變化。
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 指出:「南韓、日本、台灣、美國、德國目前所維持全球供應鏈的一環,正是中國大陸要花十年發展投入的領域。」他表示,遲早電子產品的元件會由中國大陸自己生產,中國大陸也正邁向汽車出口國,甚至日後會外銷飛機。
彭博行業研究指出,中國大陸投入的產業為電動車、自駕系統、太陽能電池、機器人、工具機、醫療器材、電子感測器。
如此方向很明確,北京正提高目標,也有足夠資源能達到目標。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員赫保爾(Gary Hufbauer)說:「他們會生產韓日現在生產的東西,韓、日企業要保持領先,挑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