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好 霧茫茫 PM1作祟

 |2018.03.26
1149觀看次
字級
空氣品質數據顯示良好,卻還是霧茫茫?禍首可能不是PM2.5,而是顆粒更小的PM1。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環保署長李應元前年底宣布,蔡政府上任兩年PM2.5紅害站日數要比二○一五年減兩成。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空氣品質測站紅害日數比二○一五年大減一半,提早達標還超標。但空品好轉,有民眾認為感受不到,因為往窗外望去,還是常常一片霧茫茫。學者目前研究分析,過去較常被忽略的超細懸浮微粒PM1,恐是影響能見度的原因。環保署也正蒐集資訊,未來可能擴大管制對象。

民眾常常看到外面一片霧茫茫,但是,環保署的AQI(空氣品質指數)卻只顯示黃色普通甚至綠色良好的狀態,觀感落差也常讓民眾質疑監測系統的準確性。

為了更深入了解汙染來源,環保署委託中央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單位,也藉著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台灣環保署國際合作的機會,了解懸浮微粒來源與成分。

研究團隊自去年九月開始在東海大學進行半年密集觀測,探討大台中地區細懸浮微粒PM2.5持續下降,但能見度卻未轉好的原因,是否有新的物理化學機制,或過去沒被注意到的汙染源。計畫重要推動者之一、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能暉表示,影響能見度的因素很多,包括霧、新汙染源、大氣成分、氣候變化與都市化等,都是過去沒有考慮到的因素。

林能暉說,許多微粒是比細懸浮微粒PM2.5更小的粒子,這些超細懸浮微粒(PM1)以下奈米級的微粒是真正影響能見度的原因。他說,通常這些汙染粒子,是由幾個奈米慢慢核化集結長大,一顆一顆小小地懸浮在大氣中,因此看起來就一片霧茫茫。

至於這些奈米級的細小微粒從何而來?林能暉指出,柴油車、機車排放、露天燃燒等行為都是直接排放來源,另外,也會有光化形成二次來源。他說,過去政府在做空氣汙染源控制策略時,清掉比較大顆的PM10、PM2.5粒子,而小顆的PM1,也許沒有被有效控制與清除,可能數目累積愈來愈多。

這麼微小的粒子,戴口罩防得住嗎?林能暉說,基本上沒什麼用處。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知道這些汙染粒子從何而來與如何形成,並且進行有效控制。

臭氧也會汙染空氣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顯示,昨天西半部一片橘害、紅害,清一色都是臭氧汙染所造成,敏感族群暴露,恐導致眼睛痠痛、口鼻不舒服,若長期暴露,也會影響肺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臭氧不但無色無味,戴口罩還防不了,在大陸、美國都已經是愈來愈受到關注的夏季空汙殺手。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表示,臭氧是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經陽光照射後形成的二次汙染物,一般在中午前後到下午兩、三時之間的濃度最高,若要減少臭氧汙染,就要把這兩者一起減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