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喜歡才開始買鎖,沒想到就此開啟自己收藏中國鎖的興趣」打從二十年前在台北車站街頭路邊攤偶然買下第一把古早中國鎖的那一刻起,大葉大學校長顏鴻森就不由自主地愛上了各式各樣、外型獨特的中國鎖,不但已經收藏了八百多支鎖,更完成世界第一本研究中國古早鎖的專書,從大學校長搖身為台灣第一位中國鎖收藏達人。
有人收藏手錶或珠寶,但收藏「鎖」卻可能不多見,本身專攻機械工程的顏鴻森笑著說,或許是在學術領域鑽研久了,讓他開始想要藉著收藏來培養個人嗜好、豐富自己的生活。有趣的是,為人處事很有原則的他還為自己立下了幾個收藏要素,收藏物品除了不能太貴、太大外,還不能有太多人收藏,這樣才能顯示收藏品的獨特性。
一談起鎖就滔滔不絕的顏鴻森對於中國鎖的「來龍去脈」更是一清二楚,他說中國古銅鎖的歷史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悠久歷史讓中國鎖的發展就宛如一部朝代更迭史,除了歷史久遠外,最讓他著迷的還有巧妙的製作原理,以古銅鎖來說,就是先在鎖體內裝置彈簧片,再利用兩者間的彈力作用來進行上鎖與開鎖,而隨著工匠不同的心思展現,也讓中國鎖有了各式巧妙。
顏鴻森曾經在上海買過一把老式「廣鎖」,買回來後花了一個星期都還打不開,讓開鎖過程就像一場益智遊戲般,苦惱之際,沒想到卻被拿去把玩的幼稚園的兒子輕鬆破解,自尊心受創之餘,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原來一把「小」古鎖也有「大」學問蘊藏其中、不容小覷。從那之後,更讓他瘋狂迷戀上中國鎖,每隔一段時間,他總會前往大陸展開一段「尋鎖之旅」。
收藏陣容愈來愈五花八門,無論是文字鎖、花邊鎖還是麒麟鎖、魚鎖等,都可見於其中。一把鎖的價格更從台幣數百元到人民幣上萬元,其中一把最貴的漢朝中國鎖更花了他近六萬元的代價。算一算,多年來顏鴻森一共投入近兩百萬元、收藏八百多支鎖。「每一把鎖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顏鴻森說,鎖具的發展歷史,與當代的材料、工具、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關係;因此一把鎖亦可反映出該朝代的工藝技巧、社會文化、及經濟變遷等發展。
隨著不斷探究,也讓顏鴻森寫下了三項世界第一的驚人記錄,除了著作出版第一本中國古早鎖專書「古早中國鎖具之美」外、還在國際機械學術會議上,發表第一篇以中國古早鎖為主題的學術論文。同時他更建立第一個「古早中國鎖具博物館」網站(網址為http://www.acmcf.org.tw/lock/),並將收藏的每一把鎖進行說明與拍照、放上網站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