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陳長文 海基會首任祕書長
媒體報導,大陸異議人士王希哲作為中共政治局常委的「密使」,拜訪馬英九前總統,傳達「北京希望台灣接受一國良制」的訊息。
說密使,可能性不大。王希哲的立場不等於北京的立場,目前中共把立場踩在「一國兩制」而不是「一國良制」,同時,馬英九也不是現任的總統,說真的,也沒什麼政治上的需要,來台灣和馬英九談「一國良制」。
筆者也偶而往來兩岸,到大陸的時候,如果對方願意聽,會闡述自己的看法,回台灣,也難免把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分享,王希哲充其量就是這樣的一股使命感。但對王希哲認為「一國良制是最適合兩岸關係的做法」,筆者深有「所見略同」之感。
筆者長期倡議「一國良制」或「良制一國」,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國良制」在兩岸都是「政治不正確」的主張。在台灣,「一國」是票房毒藥,在大陸,「良制」則被認為是要求「民主化」而不能接受。
馬總統以「維持現狀」來回應王希哲的「一國良制」,顯然也是在台灣的民意氛圍中,所打出的安全牌。
然而,王希哲雖不是密使,但他必然也是感受到了中共政壇、兩岸關係氛圍中的隱約變化,才會認為「一國良制」是個可能的解方。可預見的,會有愈來愈多人願意開始思考一國良制,這樣的心態變化,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大陸近來展現的制度自信。
這當然和大陸崛起的趨勢有關,世異時移,兩岸軟硬實力的差距,讓大陸當局對於自己的制度,也有了底氣。
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總統以「一國良制」來回應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當時台灣經濟起飛,人均所得遙遙領先大陸,所謂的「良制」,心裡的OS也就是「台灣制」,可以這麼說,「一國良制」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另一種說法。
當時的蔣經國總統很清楚,三民主義,中共是不會接受的,既然不會接受,那麼「統一」也就這麼擱著。這又變成了另類的「維持現狀」。
三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兩岸,台灣在許多方面的表現,已經落後於大陸。「不論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中國共產黨用大陸的高度成長,強化了自己制度的正當性,某種程度,就可以不懼於和台灣競爭「良制」的詮釋權。
「一國良制」,的確還存在許多技術性問題,例如「何謂良制」?以及「如何決定兩岸誰較符合良制」,但筆者相信這都是可以克服的。
基本上,「良制」就是人民想要生活的制度、可以讓人民有「美好生活」的制度。過去台灣有許多大陸偷渡客冒著生命風險,也要來台灣尋找一線希望,那時的台灣相對於大陸,當然是良制。
然而現在,機會在大陸,市場在大陸,在大陸對台灣人民祭出「準國民待遇」之後,企圖心也非常明顯,就是要台灣人民「用腳投票」,來對比出,誰才是中華民族的「良制」。
一個威權的政體,卻可以讓人民福祉三十年來持續的進步、成長,我們應該要給予中國共產黨肯定,當然也必須指出,在言論自由、人權保障、「正當法律程序」的重視上,中國大陸還有許多的不足,這一點是不符合習近平主席所承諾的「人民美好的生活」。
遺憾的是,今日的台灣,卻也不見得發揚了民主的優點。例如,言論自由本應該讓言論自由競爭,而讓有道理的留下、背離事實的捨棄。然而當初在討論ECFA時,反對者的論點竟然有「擔心大陸勞工來搶台灣人民工作」,這種荒誕不經的主張。
看看現在的兩岸經濟實力,還有多少大陸勞工想來台灣工作,多少在台灣的老闆想要請大陸勞工?然而在當時,這樣的言論的確誤導了很多人。
過去,我們批評大陸的文革,今天教育部在台大校長任命上持續的「卡管」,不也是一種執政者違法濫權的文革嗎?民進黨政府公然違背《大學法》規定的程序,怠惰自己的行政義務,台灣現在的情形,又有那一點「法治社會」的樣子,有什麼資格對著大陸唱高調?
但無論如何,若北京當局真的有「一國良制」的胸襟,「兩岸以制度競爭」的雅量,筆者認為台灣朝野,尤其是馬英九和國民黨,不妨正面看待回應。不要忘了「一國良制」可是經國先生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