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大陸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有關於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正式解除,台灣未來將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交涉,府方高層不得不正視此問題。
習近平選擇在兩會期間修憲改變國家領導人任期的目的,本文認為可能原因有三。
第一、習近平自上任後不斷強調「中國夢」、「亞太夢」的願景,其具體表現在大陸現階段推動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政策。客觀來說,習近平的目的是想要恢復大陸過往「大國」的形象,習近平拋棄過往由前主席胡錦濤所採取的「韜光養晦」政策,現階段的大陸在習近平「積極有為」的路線下,展現不一樣的氣勢,此舉被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是在進行「中國崛起」的路線。然而國內部分學者認為,現在的大陸是在恢復過往帝國的態勢,因此以「再興」作為分析大陸國力增強的舉動。無論是「崛起」或「再興」,現在的大陸為世界第二強權。
第二、習近平主席與過去幾任大陸領導人相比,無論是在國際觀與其國家戰略的高度,皆超出以往,加上習近平兒時有下鄉的經驗,也因此比以往的領導人更為親民,也因此大陸現階段大部分的百姓對於政府修憲,其反對的聲音相對較少。
第三、習近平除積極布局亞太地區的力量外,對於兩岸議題也採取較為靈活的戰術,除已正式推動惠台政策外,相較於過往的鷹派勢力,習近平採取的是更為靈活的「軟實力」來推動兩岸關係。
或許現階段兩岸高層的互動趨近於零,但習近平現階段的做法為拉攏台灣百姓,特別鎖定「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族群來建立與台灣人的感情,並希望台灣人透過參與大陸經濟崛起契機吸引台灣人才赴陸,達到「心靈統一」的目的。
大陸修改國家領導人的任期限制,我方其實無能為力,但對於大陸頻頻的動作,政治上我方政府應設法與對岸建立「政治互信」的橋梁才有利於未來的兩岸關係,經濟與政治向來是一體,面對習近平政府於先前提供的「惠台政策」,經濟上台灣在人才的競逐下,政府也應主動提供「政策紅利」吸引對岸人才來台發展。
畢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唯有積極面對大陸才有助於經濟發展,過於恐懼終將一事無成。
宋磊(嘉義市╲獨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