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襎(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九○二年台灣最早的博物館附設在台南神社內部,這個展示空間成為台南地方政府與仕紳為了提供市民審美教育的最初殿堂。美術館最初出現在希臘神殿的寶物儲存庫房。經由戰爭掠奪或者個人奉獻,珍貴文物被放在神殿的聖域,不論多麼有權力的國王或者一般庶民百姓,因為對神的尊重,神殿聖庫成為最早的保護美術的殿堂。往後,珍貴的物件獲得擁有權力的國王或者諸侯、甚而是商人所典藏。只是,這些珍貴作品僅止於這些所有者的私人收藏,並未一般性公開。真正公開收藏品,市民可以自由參觀,要到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代,一七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羅浮宮正式開館,此後博物館成為人民的審美殿堂。
逐漸地美術館從展示美術品的機能開始出發,會場上掛滿作品,卻並未有任何論述,單憑個人的人文素養來鑑賞。自然而然,會來逛美術館的人,並非一般庶民百姓,而是有閒階級或者饒富感性的人們。譬如,奇美美術館的創辦人許文龍從小就喜歡參觀台南縣博物館,以後立志要蓋一座免費讓市民可以參觀的博物館。奇美博物館創立於二○一五年一月一日,成為私人興建美術館舍的典範,每年有上百萬人次前往觀賞。許多觀賞者在此獲得文藝美神繆斯的祝福。
今天,美術館對於市民而言,成為審美教育的一環。家長帶著子女前來美術館利用設備,在遊戲當中讓下一代透過肢體動作操作與鍛鍊,培育美感情操。
美術館有綜合性美術館,也有專業美術。譬如,以歷史作為核心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呈現台灣歷史為主,同樣也有以生命與科學教育為主的國立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或者以考古成果所建構起的台東史前博物館。當然也有以訴求當代美術為主的台北市當代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已經成立三十餘年,擁有豐富的近現代美術作品的典藏,國立歷史博物館雖然以河南博物館收藏為基礎,但是在國府遷台之後,其書畫典藏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實際收藏而言,台灣各大美術館與博物館都有其建館理念。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美術館的建設再次成為話題,只是,似乎一般往往將美術館視為陳列藝術家作品或者典藏的場域,卻忽略美術館應該為全民而成立,而並非只是藝術家而已。因為,傳統理念認為美術館是美術品的展示地,自然地生產美術作品的藝術家是主人翁。相對於此,人民是接收訊息或者朝拜者或者感受者,但 是,美術館應該著重參觀者的感受。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我們只是單方面肯定藝術家的存在,卻片面漠視一般市民對於參與美術館的需求,那麼美術館將很快且自然地被潮流所主導,成為為了不分族群所喜好的場所。
那麼,美術館到底如何為市民而存在呢?美術館到底與市民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如果是為市民而存在,就必然與美術館所存在的城市紋理、歷史風土以及躍動的世界趨勢息息相關;似乎美術館兼具當下的地理性之同時,也存在著對於過往歷史的回應與解釋或者提問。因此,美術館顯然必須站在藝術家、典藏品與市民的角度,獲得藝術家與市民的文化認同,與此同時,美術館必須自覺地成為足以回應美術所在地的過往與現在的時間與空間的種種事項。如此一來,美術館必須保持充分的活力,與時俱進,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行政法人精神的設置,乃是試圖回應變化多端的周遭環境,其立足點在於專業,追求效率與卓越。市民的期待愈大,挑戰自然也就更大。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已經從單純美術作品的展示出發,邁向自覺地回應市民需求的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