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隱
日據時代公立醫院皆稱「大病院」,私人診所稱為「醫生館」。
台灣早期學西醫者以日人為多,後來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培養了不少本省籍的醫生,起初也在大病院實習,隨後才由個人開「醫生館」。這些省籍西醫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在各地皆為領導人物。有一位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院的林清月,他是第一位「突破」私人診所的省籍西醫,開設了綜合醫院。
林清月原籍台南府城,生父鍾國棟為清廷官吏,因為迷信相士指其八字須奉兩姓香火,故將林清月出嗣姑丈林家為養子。民前十年,他十八歲時在台北讀醫學,那時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每屆畢業生才十人左右,林清月讀第四屆只有畢業生九名,前三屆僅十四人學成畢業。
他畢業後就在台北「赤十字社」(今中興醫院)及「台北病院」(今台大附屬醫院)實習。他二十七歲(民國前二年)在台北大稻埕開「宏濟醫院」。那時他對阿片(鴉片)有獨到的研究心得,創方劑「海那教」,可以說是戒阿片的良方。林清月也到大陸考察鴉片吸食的情況,並且於民國十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本《地球上阿(鴉)片之運命》。
他後來在今台北市重慶北路與涼州街交叉口,籌建了一所私人綜合醫院,建地千坪,延聘五名醫生分設各種診療,林清月自任院長,這是台灣醫師創設綜合醫院的濫觴。這家第一所綜合醫院,由於投資過鉅,利息負荷太重,終於支持不住,產權轉移給「台灣商工銀行(原台灣貯蓄銀行)」以償還債務。
民國十九年,台北總督府出面租借產權改為「台北更生院」,成為鴉片癮者的戒療中心。戰後,林氏家屬曾嘗試收回更生醫院未果,成為憲四團團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