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歷來喜歡把大自然界的花鳥蟲魚當成題材,中國的神話、民間傳說、音樂、舞蹈等等,可說處處有它們的蹤跡。可愛的小鳥,在那些作品裡,占了很大部分。
從《詩經》開始,就有提到鳥的作品,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漢樂府的〈孔雀東南飛〉,講述兩位相愛卻因家庭因素無法相守的男女之感人愛情。裡面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之句。
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做官,後來放下一切回歸山水之間,並寫了〈歸園田居〉組詩,其一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此詩表達詩人對官宦生涯的厭惡,他用鳥來表達自由,認為自己對自由,就如小鳥對舊林的戀戀不捨。
孟浩然寫〈春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讓後人傳頌千古:「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有人覺得此詩是詩人愛惜光陰的表示,也有人認為是詩人藉落花表達自己對命運的感歎。
大詩人白居易寫:「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愛護動物之情,意味深長。
有些詩人,在充滿意境的作品裡,也寫了小鳥,比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還有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至於大詩人李白在〈獨坐敬亭山〉寫過:「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小鳥能自由自在飛翔,很多詩人就以小鳥代表自由。比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把朋友送的籠中鳥放歸自然,但又怕小鳥落入大鳥口中,感歎之下,寫了一首詩作:「終日鎖筠籠,回頭惜翠茸;誰知聲嘩嘩,亦自意重重。夜宿煙生浦,朝鳴日上峰;故巢安足戀,鷹隼豈能容。」
另外,在描寫景色的詩作裡,提到小鳥,更是詩詞中常見的手法。比如杜甫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讀者從詩詞中大飽眼福之餘,是否應該多愛護給詩人帶來很多靈感的小鳥,同時也更加珍惜大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