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風超大」、「又下雨」、「我很怕」,這是綠島衛生所隨行空中救護的護理師蔡邑敏,二月五日深夜上機後傳遞的最後訊息,經多日搜救,已確定黑鷹直升機失事。
離島受限交通,急重症患者得仰賴空中轉診,近五年每年平均有兩百六十多件申請案件,然而建立多年的空轉軟硬體卻被批評「殘破不堪」,使離島居民能享用到的醫療資源更加雪上加霜。
支援偏鄉醫療一年半的綠島衛生所醫師戴夢凡說,綠島除了衛生所,僅有一間由退休衛生所醫師開設的診所,但不負責急診業務,所有醫療重責都落在綠島衛生所身上,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如中風、心肌梗塞、急產等,綠島衛生所將肩負起所有的責任。
戴夢凡說,直升機從台東飛到綠島僅需十五分鐘,但空中轉診流程繁複,文件往返至少須一個半小時,「有時候重症患者根本等不了這麼久」。多次向主管機關建議改善,至今卻未獲得改善。
台灣醫療專機之父、聯合國際救援執行長徐震宇表示,除了通報制度冗長,硬體設備也令人擔心,台灣直升機的機種,多數非「醫療專用」,擔架擺上去還得自行用線繩綑綁,且部分配置的人員並非是空中醫療專業,逕自攜帶氧氣瓶等醫療器材,都可能因為飛機上的壓力爆炸,政府卻也沒有任何的標準程序,讓機組人員、病患暴露於風險之中。
戴夢凡說,過去直升機會從本島醫院帶著護理師隨機協助轉診,近年因薪資不佳召募不到人,只好由離島衛生所護理師跟著患者走,「直升機從本島來,把患者與護理師一起帶走,轉診之後護理師還需要自己想辦法回來,很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