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被騙、出意外,是失智長者出門的三大恐懼。圖/取自網路迷路、被騙、出意外,是失智長者出門的三大恐懼。圖/取自網路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在街頭遇到失智症長輩迷路,「明明人在台北,卻問高雄小港國中怎麼走?」或者失智者在美食街,把路人誤認成親友,占用位置同坐,一直跟對方攀談。「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屏東基督教醫院拍攝街頭實驗影片,測試路人遇到失智症長輩迷路或認錯人時如何處理,結果大多數人選擇冷漠離開,並未採取行動協助。因此失智症長者一旦出門,恐會產生迷路、被騙、出意外等三大街頭恐懼。
影片中飾演失智症長輩的演員楊阿姨,回想當天拍攝過程,本來以為台灣人會很熱情幫忙,沒想到大部分路人都沒有伸出援手協助。因為失智長輩外表正常、行動自如,若不認識失智症,這些精神行為問題常會被輕忽,希望大家能對失智症多一點了解與友善。
國人失智症識能率 僅3%
屏基臨床心理師林勇勝說,時間空間錯亂而迷路、認錯人、判斷力下降、重複問話等,都是失智症的症狀;國人失智症識能率僅百分之三,因民眾普遍對失智症不了解,以致多數失智症患者或家庭,都曾遭受不友善的對待。
林勇勝舉例,住在屏東市的李奶奶,三年前確診失智症,時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重複購物、也記不得日期或節日,常常以為要過端午節,兩個小時內就重複買了好幾次粽子,但也不見店家善意詢問或提醒。
原本李奶奶還有辦法自己搭火車,從屏東回基隆老家,但她的媳婦林小姐發現,李奶奶回到屏東家裡後,有好幾次身上的錢全數不見,讓她和家人不禁懷疑在路上被有心人士欺騙,加上李奶奶開始認不得屏東和基隆老家附近的路,而不敢再讓李奶奶單獨出門。
林勇勝指出,「迷路,沒人協助回家」、「擔心出意外」以及「怕被欺騙」,反應出不友善的社會環境,或民眾不了解失智症而無法「正確」與失智症者互動,都讓家屬及個案畏於出門與人來往。
觀察有無辨識物
協助長輩回家
他建議民眾,如果在街頭遇到失智症長輩,可以觀察長輩身上是否有配戴防走失手環或辨識物,再安撫長輩情緒,轉移注意力,協助帶領到警察局,幫助長輩回家。
屏東基督教醫院攜手7-ELEVEN,打造全台第一個偏鄉失智友善模範社區,並同步調查家屬不敢讓失智症長輩出門的三大原因。藝人小S日前曾在臉書分享,面對奶奶罹患失智症,認不得自己和家人的心情,昨天首度現身力挺打造失智友善環境,以失智症家屬身分呼籲民眾關心家中長輩及早救智,並到7-ELEVEN投下零錢,為失智症長輩打造友善失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