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釋迦牟尼佛傳 讚歎人間佛陀

吳欽杉 |2018.02.26
1047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編撰的《釋迦牟尼佛傳》在《人間福報》上連載,每日連載的進度,重溫佛陀出家修道、弘法利生的一生事蹟,更深刻地讚歎佛陀就是人間的佛陀,難怪大師強調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懷。

佛教的教主被世人尊稱為佛陀,意思是究竟圓滿的覺者,出生於二千五百年前左右的古印度。父親是迦毘羅衛國的淨飯大王,也是釋迦族的族長,母親摩耶夫人年過四十才懷孕,臨生產期,打算依著習俗回娘家生產,途經迦毘羅衛國郊外的藍毘尼花園,在一棵無憂樹下生產太子。

太子出生後,一位博學多聞的婆羅門相者和一位苦行先人阿私陀先後到王宮拜見,都預言太子將是人間大雄。

國王因為年老獲得稀有太子,大赦囚犯、體恤勞役,大臣們獲得珍物賞賜,侍從、宮女都得到寶物,貧乏乞丐也施以飲食,全國民眾都歡欣慶祝。國王為初生的太子命名為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一個非常吉利的名字。

太子出生後第七日,摩耶夫人就辭世。幸好慈和的阿姨摩訶波闍波提,代替姐姐撫養年幼的太子。太子十七歲時,淨飯王為太子物色耶輸陀羅為妻。她面容姣好,姿態窈窕,像初降人間的仙女。太子和耶輸陀羅生下兒子羅睺羅。

太子雖然深居王宮中,但是對於當時印度社會階級懸殊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在內心盤旋並形成疑惑。尤其在體會到人民受老病死的折磨,太子對於宮中的財寶、美女,乃至於一切舒適優渥的生活,都沒有絲毫的留戀。

有次到城外園林玩樂,獨坐樹下冥想時,遇見出家修行的沙門,告訴太子一些沙門的生活與理念,太子因而興起出家修行的念頭,除希望能遠離一切欲念,尋求解脫境界,更有願力救度眾生。

太子深夜離開王宮,割捨父王的慰留和頻婆娑羅王的勸誘,進入尼連禪河東岸的羅笈菩提山,渡過尼連禪河,到達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經過六年的苦行生活。太子覺察到修苦行的結果,苦了肉體卻反而執著肉體,如此並不能真正獲得解脫。

太子思惟清楚後,離開苦行林,在伽耶山見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樹,樹下有個金剛座,過去曾有很多求道者修定的痕跡,隨即一心正念端坐,誓言若未能了脫生死,到達正覺涅槃,誓不起此座。經過種種魔考後,太子終於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了悟生死不二的道理,成為世人尊稱的佛陀。

佛陀覺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緣起法,又在菩提樹下靜思二十一日,慎重思惟所覺知的生死之源。他了解一切眾生唯有修學八正道,才能真正解脫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佛陀離開菩提樹下的金剛座,懷著救濟眾生的大悲心,向著迦尸城而來,開始他弘揚佛教度化眾生的生涯,成就一代時教。因為後來弟子們的結集,為後世留下珍貴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繼續啟迪有緣人。

星雲大師以貼近現代人的筆調,將佛陀的一生娓娓道來,尤其讓人感到親切無比。原來,佛陀也是出生在人間的一個正常人。佛陀成道後的弘法利生,講究的是眾生平等,並沒有自認為是造物主,或者是真理的創建者,他以自己的一生作為後世的典範,成為有緣學佛者的模範。

在學佛的道路上,佛陀更留下八正道、四聖諦、六度、四攝、五戒、十善等等的具體修行方法,讓後代的世間人類有法可以遵循。真正感恩佛陀的示教利喜,也感謝星雲大師的言教身教,阿彌陀佛!

吳欽杉(嘉義縣╲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講座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